2020生鲜电商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全民战疫宅在家里市场发展规模可期
所谓生鲜电商,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包括蔬菜、海鲜、肉禽、蛋奶、水果等品类。
从产业链看,生鲜行业的产业链较长,一般包括上游供货方(农场、生产加工企业、产地直采)、中游供应商(农贸企业、经销商)、生鲜商家(生鲜电商、大型商超、农贸菜场)、物流配送(自建物流、第三方配送)、终端消费者。
2005—2012年,生鲜电商处于萌芽阶段。商家通过建立城市中心仓,实现当日下单,次日送达。但彼时渠道效率低下,产品品质不稳定,消费者体验不佳。同时,受限于消费市场和互联网技术等,行业发展较为缓慢。
2013—2016年,生鲜电商处于洗牌阶段。前置仓模式的提出,将原本的“次日达”升级为“一小时达”,降低ToC端的配送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随后,生鲜电商受到资本方的关注,电商巨头纷纷入局,开始了新一轮混战。但由于面临高昂的物流及运营成本,部分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倒闭或被并购。
2017年至今,经历了萌芽期、初步探索期后,生鲜电商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尚未出现成熟的盈利模式。在“菜篮子”政策支持、消费者收入增长及需求升级、冷链物流技术等推动下,生鲜电商行业迎来飞速发展。
生鲜产品具有即时性需求,其本身具有易损耗、低保质的特性。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前置仓模式(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到店+到家结合模式(如超级物种、盒马鲜生等)、平台模式(如京东到家、淘鲜达、饿了么、美团买菜等)、社区拼团(如食享会、兴盛优选等)四大商业运营模式。
图表:生鲜电商的四大商业模式及特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电商渠道份额正在逐步释放替代效应显著
目前,全国生鲜交易仍以线下农贸市场为主,市场份额超50%;其次为超市,市场份额约占35%;而生鲜电商的渠道份额仅在2.5%左右。但从发展趋势看,农贸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超市、电商渠道份额正在逐步释放,替代效应显著。
数据显示,2016—2018年,生鲜电商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每年保持在30%以上的规模增速,2018年已突破1000亿元。据当前规模增速估算,2019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超1500亿元,2020年将达2000亿元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和网购渗透率增加,我国消费群体逐渐发生变化。从消费端来看,80后、90后成为生鲜电商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购买意愿更强,注重产品品质和体验。
2、疫情下的生鲜电商——订单暴涨
一场肆虐全国的新兴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众多线下商业的经营节奏,传统菜市场也成为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场所。疫情倒逼人们将买菜、购物等日常需求转到网上。在众多转战网上的领域中,生鲜电商成为本次疫情中影响最为直接的领域,生鲜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
春节期间,每日优鲜的交易额实现3-4倍的增长,新老用户大量涌入,客单价也提升了30元左右,达到120多元;在供给端,每日优鲜的日均蔬菜供给已经从之前的500吨翻倍提升到1000多吨。据叮咚买菜透露,疫情之下,叮咚买菜大年三十订单较上月涨超300%;近期整体订单约增80%,客单价增加约70%;每天新增用户4万多,其中自然增长占比逾70%,约占整体下单用户的10%。
图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应对措施及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不断扩大的生鲜电商规模
生鲜电商自出现以来,发展速度迅猛,都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2018年,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达到1253.9亿元,同比增长38.8%。进入2019年,生鲜电商增长脚步放缓,市场经过前面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冷静期,市场规模约为1620亿元,2020年预计仍然平稳增长,突破2000亿元。
目前,快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多业态并存,其中前置仓模式持续火热,新零售、社区拼团等新模式不断入局。随着赛道玩家的增多以及巨头布局的扩大,生鲜电商行业竞争持续升级,同时也推动原有的行业格局加速洗牌。
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民众纷纷减少外出,多地更是对小区等实行封闭式管理,而生鲜电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高频的采购需求,势必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有市场人士指出,生鲜电商或将复制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淘宝、京东领衔的电商行业的成长过程。
很显然,疫情暴发前,生鲜电商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只是加速了行业洗牌的速度,甚至加剧了当前生鲜电商行业存在的痛点,如供应链复杂、损耗大、品控难、盈利难等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