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及主要进入壁垒

阅读:

 

(一)、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入壁垒

1、客户资源壁垒

对于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由于整车制造企业的动力平台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会在5-7年,期间若有局部优化,生命周期将获得适当延长),一旦整车制造企业将其选定为某动力平台的零部件供应商,就倾向于同其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整车制造企业特别是全球知名品牌的合资企业对进入其供应商体系的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企业认证考核时间较长,要求严格,整车制造企业会从供应商历史交付业绩、质量管理、生产能力控制的角度考虑,倾向于保持现有的供应商数量和供应链体系的稳定,以上因素使得客户资源壁垒成为潜在进入者的重要壁垒。

2、质量体系认证、工艺过程审核和产品认可壁垒

整车制造企业对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严格的选择和控制,零部件制造企业必须建立国际认可的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其中:

ISO/TS16949体系要求受审核方必须具备至少12个月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记录,同时在认证有效期内,第三方独立机构每年还要进行复评。因此获得上述认证周期较长,成本较高。2016年,国际汽车工业组(IATF)已经正式发布了汽车行业新版质量管理标准IATF16949:2016。该标准提升了组织的质量规范,提升了与安全相关的部件和过程要求,强化了产品可追溯性要求等;并要求现有的ISO/TS1694:2009证书客户须在2018年9月14日之前转换至新版本。其次,整车制造企业还要对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各个方面(如质量、成本、技术研发、制造、物流、管理等)进行严格的打分审核,并进行现场工艺过程审核。

最后,每一类配套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审核(包括该类产品历史质量业绩表现),并经过一系列的产品检测、试验、装机和测试等评估过程。即便是已经获得订单的项目,也要经过整车制造企业严格的过程评审程序后,零部件制造企业才能实现批量生产。因此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艺过程审核和产品认可共同构成了新的市场参与者的进入壁垒。

3、合格供应商评审壁垒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要进入整车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前提是必须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要满足整车制造企业的特殊标准和要求,具备客户认可的技术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认定。一般来说整车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认证过程包括技术评审、质量体系评审、价格竞标、模具开发与制造、试验、检测、小批量生产、装机试用产品试制、小批量试用、批量生产等多个阶段。由于认证过程较为严苛,因此从产品开发到实现大批量供货,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

鉴于整车制造企业对合格供应商有着极其严格的资格认证及考核,因此零部件制造企业一旦被纳入整车制造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新进入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价格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显著超过原有供应商,才能获得整车制造企业的认可。因此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在市场拓展上面临着较高的合格供应商评审壁垒。

4、技术壁垒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整车制造企业对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可靠性、精度和节能环保等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供应商时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制造能力、供货能力和成本控制都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汽车零部件行业涉及到材料科学、铸造技术、金属加工、汽车电子、产品检测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企业需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优秀的研发团队支持,才能制造出质量达到客户标准的产品。

近年来,汽车车型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步缩短,各大整车制造企业为了保证市场竞争力,往往要求供应商参与到整车产品的同步开发过程中,以保证零部件能与整车同步推出,同步升级,这就要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生产工艺优化能力。只有那些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才有能力根据整车制造企业提供的新车型、新动力平台的各项参数来进行设计及工艺技术开发。这类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工艺技术,这些生产工艺技术在提高产品性能、产品可靠性、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5、资金壁垒

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国内外先进的铸造和机加工生产设备、实验设备、检测仪器设备及各种工程软件等,产品生产涉及到的模具设计开发及制造、产品的开发设计、样品试制和检测的成本也较高。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又需要垫付较多的营运资金以保证原材料采购等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较大的资金投入对新进入的投资者形成了较高的资金壁垒。

6、规模效应壁垒

每款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在量产前期需承担较高的开发设计、模具开发设计试制、生产线产能建设及量产匹配、工艺流程优化和实验检测等成本,如果不能迅速规模化生产,则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一般而言,新进入企业有可能受制于客户资源和配套车型相对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达到规模效益所需产量,使其面临较大的规模效应壁垒。

7、设计开发和大批量稳定生产的经验壁垒

汽车发动机系统作为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汽车的正常行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整车(机)制造企业选择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时会更为谨慎。

整车(机)制造企业更看重供应商过往成功的设计开发能力、大批量稳定生产的制造能力、交付经验、大批量生产稳健的质量业绩表现及历史业绩。因此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细分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排他性,对新进入者具有设计开发和大批量稳定生产的经验壁垒。

8、人力资源壁垒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深谙发动机零部件工艺开发、生产线投资规模控制、设备集成及布局、生产过程控制、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其中:在工艺研发、全工装样件评估过程中要求企业拥有相关的高技术人才、质量策划人才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同时,在与国际或合资整车(机)制造企业商业谈判、业务交流及整个项目开发和交付过程中,需要企业拥有大量熟悉发动机行业且具备不同文化背景及相关语种沟通能力的行业管理人才。因此,专门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培养、多专业跨学科的团队建设已经成为进入该行业最基本的保障及不容忽视的壁垒。

 

标签: 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入壁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