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阅读:

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在相关政策的不断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协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众多企业都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信息的深入发展,供应链金融在2018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产业链分析

在完整的供应链条中,下游企业交货前后,由于支出和收入的发生存在时差,因此形成了资金缺口,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过风险控制变量,在资金出现时差时期提供融资服务。近两年,随着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形成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四合一的金融生态圈,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也将持续提升。

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植于供应链条的各个环节,依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供应链金融可分为六类主要模式,其中,核心企业、第三方支付、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掌握了一定供应链交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核心数据,具备自身竞争优势,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P2P平台则在资金端有自身优势。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在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审批效率、创新速度都远超商业银行等传统领域,且P2P的融资门槛低且资金来源风险偏好多元化,可以满足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与金融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其产生和发展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主要业务形态有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

二、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接近15万亿

近年来,在全球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供应链金融因兼具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能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基于业务的融资服务,因而实现了快速发展。截止至2018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6%。2011年供应链金融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10%-30%,而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在20%-25%。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接近12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增长至13.08万亿元左右。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13.7万亿元左右。并预测按每年5%的增长率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接近15万亿左右。

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三、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长期以来,融资贵、融资难一直在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为37.6万户,占企业数量比例高达98%;但是庞大的基数与融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国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仅占银行贷款总余额的24.67%。

而供应链金融是近年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供应链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

近两年来,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从2016年2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定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到2018年4月份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都在大力支持着供应链金融。

四、数字化已成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产业,而全球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早前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报告显示,到2030年,数字化的三股推动力,即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将转变并创造10%至45%的行业总收入,滚滚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将席卷中国,拍打着各行各业,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转型机遇,提升效率、生产力以及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然而,不同产业的特征、生态、周期与发展逻辑不同,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产业鸿沟难以逾越,因而尚未形成具有普适价值的管理与发展模式。但毫无疑问的是,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是产业数字化的基本目标。

工业“4.0”背景下,产业中不同供应链通过技术工具帮助企业流程更加数字化,推动传统供应链向智能、高效的生态系统演变,建立既有弹性又有响应能力的供应链体系,也有助于促进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产业整体的降本增效以及客户交互。

实践证明,区块链技术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披露不完善、信任成本高等难题,用技术推动安全互信的金融交易环境的建立。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曹鹏表示,区块链是数字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中国产业数字化“上台阶”的问题,带来的是推动新一代可信数字经济生态构建的历史机遇。

从区块链具体的应用领域来看,既有在农业、畜牧业的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信息追溯,也有在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票据、版权保护等场景的数字存证。

《指导意见》也强调,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成果。

五、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阿里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数字化趋势报告》提出,当前,数字化的应用领域正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府、金融、零售、农业、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行业深入。其中,零售业等将成为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最深的行业领域,在未来3年至5年内,其数字化程度有望达到70%至80%。

从产品研发、大数据营销到供应链优化、智慧物流等,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速度也在加快。

以“互联网+”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已势不可挡。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无处不在,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竞争,无形中驱动并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支持。

《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鼓励大型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发展适合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完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

有专家表示,实体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打造自身的众筹平台、物流平台以及电商平台等,构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生态圈,也是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过渡阶段的关键所在。

六、新兴信息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

众所周知,由于小微企业资信不足,缺乏抵押担保,财务制度不健全,风控能力相对较差等因素,难以获得传统的信贷支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并与金融深度结合,在控制业务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度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有分析人士认为,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受核心企业把控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限制,难以有效收集数据,各环节数据难以融合打通,业务效率较低。

金融科技的引入,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化与重构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有助于在整个产业链生态中摆脱核心企业的限制,打破传统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信用以及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将中小微企业真正纳入到供应链金融的体系中,也可以将以往无法使用的经营行为数据变成可用的信用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不断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管理水平。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有买方融资和卖方融资,主要是依托票据单证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核实并确认票据、交易以及货物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在沿着产业链条释放核心企业信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痛点”,尤其是对于风险的识别与把控。目前,通过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流媒体、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实现信用穿透。

标签: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行业供应链金融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