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斗行业市场情况分析:微小卫星优势众多,微小卫星将成行业主流
卫星产业已成为拉动航天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又创新高。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于2018年6月13日发布了第21版《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收入为348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2686亿美元,占比79%。从2013年至2017年,全球卫星产值从2,310亿美元增长到约2,690亿美元。2013年至2016年间增速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在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创新高的情况下,增速开始回升,2017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较2016年增长了3%。
卫星产业链分4大环节,卫星制造产值占比6%。从产业结构来看卫星产业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卫星运营服务和地面设备等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自上而下,基于卫星系统和卫星技术,将各类信息产品与服务分发至各级用户,从而构成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构成产业链的上游,卫星运营服务和地面设备构成产业链的下游。其中,卫星运营服务和地面设备通常统称为卫星应用。2017年,运营服务业收入为1,287亿美元,占比48%;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为1,198亿美元,占比45%;卫星制造收入较低,占比为6%;卫星发射服务收入为46亿美元,占比2%。
图:卫星产业链分4大环节
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逐年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2012-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逐年增长。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从增长速率上来看,2013-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速快速下降,到2015-2018年,收入增速趋于稳定,保持在3%左右。
目前,全球卫星应用产业仍以卫星服务业作为整个行业的主要驱动力,2018年卫星服务业收入1265亿美元,占整体规模的45.6%;其次是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达到1252亿美元,占45.13%;而卫星制造业和发射服务业作为航天产业基础的核心,收入分别为195亿美元和62亿美元。
产业上游领域: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突破2000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
根据美国工业协会(SatelliteIndustryAssociation,SIA)最新发布的《2019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18年全球在轨业务运行的卫星数量达到2100颗。2018年,全球发射卫星总量超过300颗,达到314颗,其中遥感卫星占总数的39%,商业通信卫星占22%;排名第三的是技术试验卫星,占比为18%;导航卫星占比8%;军事侦查卫星占比6%;科学和军用/民用卫星均占4%。
卫星小型化已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微小卫星优势众多,微小卫星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根据卫星的质量,通常将小于1000千克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微小卫星具有几方面优点:1)发射方式灵活;2)研制发射成本低;3)研制周期短。同时,得益于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轻型材料的研制以及高功率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小卫星得以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民用通信、遥感气象、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行星探测、技术验证等领域。近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重视中低轨小卫星的发射和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推进小卫星技术和业务的研究与发展,国外小卫星热不断加温,空间小卫星星座设计及发射计划越来越大。小卫星占比不断提高,卫星发射平均质量持续下降。根据UCS的数据,从已知质量的卫星的来看,微小卫星的数量已经从2011年的37颗增长到192颗,占比从43%增长到77%。从当年发射卫星的平均质量来看,也已经从2011年的2,248千克下降到784千克。
随着我国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小卫星的商业化潜力越发明显。自我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研制立项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现代小卫星已经成为我国装备体系和业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小卫星经历了从兴起到高性能产品出现、装备化应用、体系化应用和市场细分等5次发展浪潮。在此期间,我国近100颗小卫星先后成功发射。经过5次浪潮的洗礼,我国形成了成熟的产品配套体系和差异化的产品保障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小卫星研制产业链,高性能产品不断涌现,为小卫星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商业小卫星应用将呈融合发展趋势,涵盖遥感与通信、定量化分析与大众化应用等多方面需求的商业小卫星系统解决方案将不断出现,商业小卫星将在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和业务模式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