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基建”发展潜力与空间分析,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
1、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
(1)、5G:万物互联,赋能未来
5G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领域广、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上游主要包括无线设备和传输设备,中游主要是运营商,下游包括终端设备及一些应用厂商。截至2020年6月6日,我国开启5G商用已满一年,R16标准有望今年全部落地。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密集出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各省市区共出台5G政策文件累计200余份。回顾4G网络建设进程,预计运营商在2020-2023年将处于资本支出扩张期。运营商约40%的资本支出用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5G基站的建设将拉动运营商扩大资本支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从产出规模看,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
(2)、工业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
按照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逻辑,其主要架构可分成网络、平台和安全部分。网络即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流通,平台即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诸如运营管理优化等功能,该层包括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安全即构建涵盖工业全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工业智能化的实现。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5318亿元左右。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达到了6110亿元,未来五年(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地,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
(3)、物联网:5G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伴随着5G建设的不断推进,万物互联将逐渐成为现实。根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分会数据显示,2013-2018年我国物联网行业高速增长,从2013年4896、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33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1、12%。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物联网基站70万个,实现全国主要城市乡镇区域全覆盖,全网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10亿。
(4)、卫星互联网:有望进入加速落地期
当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卫星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运营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等四个环节组成。根据2019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18年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的77%,同比增长3%。国内市场空间方面,据测算,卫星互联网客户数量将达到传统电信运营商的3-4%。2019年,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营业收入总和为1、41万亿人民币,据此估算,未来我国国内卫星互联网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0-560亿元。
(5)、人工智能:开启全面拓展新时代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链日趋完善并细化,整体呈现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主要分为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计划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描绘智能经济时代的全新产业版图,牵引多个新产业爆发潜力,未来十年内发展空间巨大。
(6)、云计算:数据爆发时代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产业链长、涉及领域众多,主要由上游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中游云供应商、下游云计算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构成。根据IDC预计,2018-2022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达39、91%,在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5、31亿美元。2018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524、60亿元,同比增长22、91%,预计2018-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2、13%,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5、70亿元。当前,云计算已成为全球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多条政策法规,给予云计算产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助推云计算行业高速发展。
(7)、区块链:政策助推,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目前区块链在国外落地比较成熟的应用主要是数字货币,国内则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医疗、供应链管理、慈善、公共管理等行业。据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显示,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2019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约为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现阶段国内区块链总体市场规模较小,诸多区块链项目尚处于开拓阶段。但同时,在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下,诸多企业认识到区块链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将不断加大在此领域内的投入,受此影响,我国区块链市场未来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将达到6亿美元。到2022年末,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2亿美元,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3%。
(8)、数据中心与智能计算中心:信息时代的基石
数据中心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础设施、中游IDC专业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云服务商为主)和下游最终用户构成。现阶段,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行业仍存有较大供需缺口。随着5G商业化进程加速,流量将快速增长,产生大量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智能计算中心是数据中心技术的主要升级方向,将通过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升级实现强大的算力,进而驱动AI模型的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据IDC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约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远高于世界11%的平均水平。预计2020-2022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年均同比增速在30%左右,到2022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2、融合基础设施:让“传统”走向“智慧”
(1)、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出行,效率提升
2017年以来,关于智慧交通、车联网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发展路线逐步明晰。根据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智慧交通年均复合增速将在13%左右,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智慧交通的实现,需要基于无限通信、传感器探测等技术,实现人、车、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协同互联。其中,V2X1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的交换共享,是智慧交通得以实现的基础。据中国联通预测,预计20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亿元,中国V2X用户将超过6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
(2)、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助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对上游能源生产、中游能源交易与传输以及下游能源消费三个环节的能源基础设施进行转型升级。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智慧电厂方面,市场空间相对传统的电厂信息化提升近一个数量级,目前全国3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有3000多个,一个机组的智慧电厂相关投入预计在1000-2000万左右,仅考虑这部分机组对应的市场空间可达300-600亿元。智慧电网方面,2019-2020年是国家电网战略转型关键期,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为首要任务,国网公司信息化投资迎来快速提升,兴业证券、中泰证券等机构预计2020年国网信息化建设市场空间可达250亿元。未来电网投资会出现结构性变化,智能化、信息化投资占比会大幅上升。
3、创新基础设施:引领科技创新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通常来讲,每一代科技基础设施的技术工艺指标都会高于上一代同类设施,有些为了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地位,设计指标时还会融入超前性理念,这就要求发展更高的技术和工艺。而新指标往往需要参与建设的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工艺的突破将会带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创新,最终升级下一代工业制造标准。这种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倡导产业链内在、自生性1V2X,全称Vihicletoeverything,即车联网,主要包括V2V车与车(vehicle),V2I车与基础设施(vechiletoinfrainstructure),V2P车与人(vehicletopeople),V2N车与云(vehicletonetwork)的模式将极大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科教基础设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支撑能力
科教基础设施指各类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的基础平台。此次将创新基础设施并入新基建范畴,有利于推动传统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上的互补以及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这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为知识溢出、技术溢出的源头,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为产业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其所在地将依托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聚集来自世界各地人才,能够有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此外,这种溢出效应也会推动区域创新中心的形成。以法国格勒诺布尔为例,由于拥有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强磁场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受其影响,格勒诺布尔在信息、能源、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研发水平均走在国际产业界的先进行列,这些企业不仅依托相关设施开展技术研发,而且优先将技术成果转化到所在地,格勒诺布尔因此被誉为“欧洲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