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行业有利和不利因素及主要进入壁垒
一、畜禽养殖行业有利和不利因素
1、影响公司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各层面政策支持畜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关键行业。国家对于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扶持政策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政策方面:从2006年至2018年间13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其中2007年以来一直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作为主要产业引导方向。
例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大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2018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
土地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多次共同发文,强调合理统筹规划养殖用地。例如2007年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共同发布的国土资发[2007]220号《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合理确定用地标准,节约集约用地”;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
农业部共同发布的国土资发[2010]155号《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2014年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共同发布的国土资发[2014]127号《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用地。
税收政策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于从事牲畜、家禽饲养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2)国内消费基数巨大,畜禽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当前人均鸡肉、猪肉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2014年,美国人均即烹鸡肉年消费量为51.4千克,新西兰为43.6千克,巴西为38千克,与中国大陆居民饮食习惯类似的中国香港为34.9千克、中国台湾地区为32.9千克,远高于我国大陆地区9.9千克的水平(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201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14.40千克,而城镇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21.2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的67.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逐步转换为城镇居民,同时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畜禽产品消费总量将有望持续增长。
(3)主管部门及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有利于一体化畜禽养殖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屡次发生,使得主管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强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及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整顿措施,有利于一体化畜禽养殖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比如各级政府所颁布的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不断提高屠宰加工行业准入门槛,大规模正规屠宰场市场及加工厂占有率不断提升。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及商超等出于食品安全可追溯的考虑,更加倾向于与一体化畜禽养殖企业合作。因此屠宰与销售环节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有利于一体化畜禽养殖企业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2、影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限制
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对养殖场地的建设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的一体化养殖企业,无法利用闲置分散土地,土地资源限制尤为明显。因此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规模扩张往往受制于土地资源供给情况。
(2)疫病的爆发与传播
疫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养殖企业效益:一方面,疫情会直接导致畜禽生产效率下降甚至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为防止疫病传播,企业需增加防疫费用,甚至对畜禽进行主动扑杀,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严重的疫情还会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从而减少短期内相关畜禽产品的消费,造成畜禽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养殖企业蒙受损失。
(3)当前行业集中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我国畜禽养殖长期以农户散养为主,很多中小型养殖企业以作坊式方式生产为主,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激素鸡”、“瘦肉精”等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行业无序化现状影响了消费者对畜禽产品消费的信心,不利于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大规模、专业化、一体化的畜禽养殖企业市场占有率极低,行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养殖企业发挥龙头和示范效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行业进入壁垒
在我国,黄羽鸡与生猪养殖一直是农民主要的家庭副业,有着悠久的养殖传统。但规模化黄羽鸡与生猪养殖企业对养殖环境、资金、经营资质、技术等因素要求较高,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对于新进企业,存在如下主要进入障碍:
1、经营资质要求壁垒
黄羽鸡、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企业根据其产业链覆盖程度,在种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等环节均需取得相应的生产经营资质许可。对于行业新进企业,主要有以下资质要求:
公司现已拥有与黄羽鸡、生猪以及肉鹅品种繁育与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相关必备资质,参见本节之“五、发行人主营业务情况”之“(四)主要产品质量控制情况”之“1、质量资质证书情况”。
2、管理能力壁垒
畜禽养殖行业不同于工业制造业,难以实现产品全面标准化。随着国家和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食品卫生及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标准逐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在质量安全管控方面比散养户、小型养殖企业具有优势,尤其是一体化经营的规模企业能对饲料加工、孵化、养殖各环节实施食品安全的全流程控制,对疫病及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检测及技术控制。公司目前已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证书,参见本节之“五、发行人主营业务情况”之“(四)主要产品质量控制情况”之“1、质量资质证书情况”之“(4)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部分子公司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参见本节之“五、发行人主营业务情况”之“(四)主要产品质量控制情况”之“1、质量资质证书情况”之“(5)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及“(6)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3、资金壁垒
集饲料生产、育种、孵化、养殖为一体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种畜禽饲养、饲料生产、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场所建设、生产设备购置及日常维护,以及各种原辅料采购、防疫体系建设等流动资金投资,具有一定的资金壁垒。
4、养殖场地壁垒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业用地日益紧缺。特别是在畜禽产品消费相对集中、人口密集地区,农业用地紧缺形势更为严峻。相对于工业生产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企业对于饲养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规模化孵化厂、养殖场或养殖基地选址要求生物隔离条件好、污染源较少、人员活动较少、交通便利的区域。因此,适宜开展大规模畜禽养殖的农业土地较为稀缺,规模化畜禽养殖存在较为明显的场地壁垒。
5、技术与人才壁垒
畜禽养殖的关键技术包括饲料配方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规模化养殖企业还需不断提升上述技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一体化经营的规模企业还需拥有从事饲料生产、种畜禽养殖、孵化、防疫以及畜禽养殖与销售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熟练工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与技术的继续提升,公司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并且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公司开展长期技能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宣传,也会对新企业进入构成一定人才壁垒。
6、农户认可壁垒
对于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养殖模式的大型畜禽养殖企业而言,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与农户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上。在上述合作养殖模式下,虽然企业会提供饲料、畜禽苗、药品等生产资料,但农户仍需投入鸡舍等固定资产与保证金等资金,并且农户收入的实现有赖于最终的养殖收入结算。企业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失信于农户的情况,则很难再次获得农户的信任,从而难以在当地发展合作养殖业务。因此,合作农户的认可,也是合作养殖模式下畜禽养殖企业的壁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