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

阅读:

SARS疫情中,我国医疗系统的防疫制剂和硬件都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此后,对症下药,一系列政策出台:

1)防疫机制

SARS疫情暴露当时我国缺乏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在防治非典过程中暴露了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由于“非典”突然降临,且公众对其危害程度、传播方式、防治措施等不甚明了,流行病发生的程度如何、如何上报、如何应对等机制都不健全。与此同时,非典时期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建设落后。基层卫生单位对传染病的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基本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即便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卫生系统的信息网络建设也还不是非常完善。一旦遇到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信息互不沟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报、缓报,不能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造成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

SARS是我们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的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我国开始正式建立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体系、人才队伍、平台条件、技术储备和专项研究。SARS后出台了各类政策法规,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003年5月,在非典疫情尚未结束之际公布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该领域首个行政法规,此后在2005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并在2006年12月印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使得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随后十余年,在食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自然灾害等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不同层级的预案、规定。这些针对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或修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与纵向层面的从国家一级到乡镇一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预案一起,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网络,使得各层级、各种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有相应的预案或原则开展工作。

图表:SARS后出台的中国防疫体系相关政策法规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表:中国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反馈流程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SARS之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和物资调配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规范化、体系化的道路。200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成与功能,以及在物资储备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各项应急处理措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划分、现场处置工作的具体分工。这使得非典疫情发生初期广受诟病的信息不透明、现场处置混乱等问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在此后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了明确的负责方和处置流程。

2)医疗资源

SARS疫情中,面对快速增长的肺炎患者,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突出。另外,院内感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a、医疗资源不足,基层问题更加突出。在基层,乡镇卫生院主要进行医疗服务,对计划免疫、初级保健、健康宜教等公共卫生工作涉足较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也多是兼职人员,在大疫出现时,没有人承担防疫工作。更重要的是,由于基层医疗缺乏公共卫生投入,相关硬件设施极度缺乏,如试验操作台多是十几年前购置,一些必检项目如毒物检测每次只能拿到公安部门检测,严重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b、院内感染防控能力薄弱。SARS疫情中,国内多所大型综合医院因院内交叉感染严重而被迫整体关闭和隔离,医院成了SARS期间的重要传染源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医院应急管理体系缺失,学科设置不完整,专业划分和医院的医疗工作流程不合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了解,医院建筑设计不合理等。

图表:非典期间院内感染严重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设备配置、药品供应,四位一体,SARS激发医疗体系建设浪潮:

1)人才培养

图表:我国医学毕业生人数在2002年开始持续快速增加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2)科室建设

a、发热门诊及感染病科室/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是阻断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综合医院不能识别、救治传染病病人和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将会引起更大范围的传播。发热门诊和感染病专科就是初期识别的重要堡垒。2003年4月15日起,卫生部接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工作的通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提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2004年9月卫生部发出《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国家加大了传染病专科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2005-2018年用于传染病医院的专项支出由19亿元增长至347亿元,CAGR达23.05%。传染病医院的设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由一万台左右增长至五万台,基本解决了正常检验、治疗需求。

b、重症医学科(ICU):非典之前,中国的重症医学科建设非常薄弱,非典疫情催生了重症医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典结束后,国家要求三甲医院必须配备ICU科室,2006年《中国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在全国重症医学会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指南》中具体提出,ICU病床数量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并可酌情增加。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ICU科室床位数已接近五万张,但床位占比仍只有0.6%,距离指南中2%-8%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图表:传染病医院的财政支出加大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图表:我国ICU建设加速

一文带你解读SARS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如何做到软硬结合防疫机制和医疗资源大发展

3)设备配置

医疗器械及设备采购量激增,国产企业受扶持。非典疫情中暴露出综合医院各项医疗设备储备不足和设施陈旧的问题,如呼吸机除协和等超大型医院外均告急。因此,疫情过后国家加大了医疗设备的采购力度,当年国务院即特批20亿元用于采购呼吸机。随后,如螺旋式CT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功能影像产品、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心电监护、心电诊断等设备都经历了一轮更新换代的过程。此外,彼时国产医疗器械厂商生产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非典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部分省份将医疗器械列为地区支柱性产业。

4)药品供应

基药目录调整+非处方药动态管理,增加药品可及性。SARS疫情中,暴露出了我国基层渠道药品储备品种不充足的问题,对于基层医院,SFDA于2004年12月印发了2004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对于零售药品,SFDA于2004年4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对非处方药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对于一些副作用小、使用成熟的药物可以转换为非处方药。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