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及主要进入壁垒
(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
(1)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需求背景分析
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迅速,但人工收费模式落后导致效率低下
我国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快速上升到2015年56.10%,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内相关发展规划和联合国预测,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公路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44万公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第一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速公里里程增至12.54万公里,已经超过了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0.8万公里的规划目标。与国外相比,由于高速公路营运模式的不同,如美国的收费高速公路比例不到10%,而我国的高速公路中有95%属于收费公路。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最大的通车里程以及高比例的收费路段,却采取落后的人工收费模式,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造成通车速度慢,效率低下,高峰期拥堵严重等社会问题。
2、汽车数量持续增加,给我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汽车数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城市道路的建设却停滞不前,与汽车数量的增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庞大,土地面积有限,造成城市可供建设道路面积越来越少;二是城市规划不完善,道路改造成本大。我国公安部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00.00万辆,较2014年末增长5.88%。2006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为7.52%,增幅达92.11%。汽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给我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3、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高速公路还是城市道路其承受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交通流量急剧增长,也使得“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行效率低下、尾气污染和交通事故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009年12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称,中国居民每天上班路上平均用时42分钟,居全球之首,并指出城市拥堵是导致上班路上花费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中国每
年的交通事故平均在20万起以上,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
伴随着交通拥堵的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全国空气质量月报》2016年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比例为71.3%,轻度污染占19.3%,中度污染占5.9%,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5%。下图为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月份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越来越多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表明,污染颗粒物已成空气污染首要的污染物。根据《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数据指出,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高达4,612.1万吨。而在这些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可直接进入肺泡,与人体发生应激变化,严重影响健康。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机动车尾气是颗粒物排放重要来源之一。汽车在空挡怠速、刚启动加速、或频繁加速减速的状态下,机动车排放PM2.5浓度升高,而排放PM2.5最少的则是以90公里匀速前进的时候。交通越拥堵,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的PM2.5情况就越严重。
因此,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高速公路及城市交通面临通行效率低下、安全故事频发、大气污染加剧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智能交通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系统运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缓解环境污染以及能耗问题。“十二五”规划中依旧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重点发展目标中,同时,《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或指导意见也都明确要发展绿色、环保、低碳交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二)、智能交通行业的主要壁垒
1、技术和人才壁垒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产品专业性强,技术、安全性要求高,其特殊的技术壁垒是进入本行业的重要障碍。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产品制造需要结合包含信息技术在内的多项前沿技术,厂商必须掌握这些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产品中,需要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工艺能力和长期知识、技术、人才与经验的沉淀。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兴高新技术行业,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对技术和研发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除必须具备基本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了解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标准,并能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本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同时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交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形成了较强的行业人才壁垒。
2、从业资质壁垒
出于对交通行业相关产品品质、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对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制定了产品的认证。合格的供应商产品必须通过交通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的检验,在取得检测报告的基础上,再通过各省市的准入检测认证。因此,企业必须在行业内积累相关技术并拥有相应资质,这成为新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3、品牌及客户资源壁垒
在智能交通行业内,业主对于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支持以及售后服务通常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相关产品的采购一般倾向于选择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同时,由于行业内企业品牌的建立需要客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产品品质、性能、服务等内容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考察,因此,品牌地位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随着优质品牌的建立和成功项目的运作,企业在本领域的市场地位将得到持续提升。同时,由于交通行业客户范围相对较窄,各地区间信息沟通较为便利,口碑营销效果明显,因此对于新进入和不重视品牌建设的企业而言,由于缺少在客户中的品牌知名度,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4、资金规模壁垒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的资金壁垒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开发阶段大量用于设备、人员等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为实现规模效应,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加大对生产制造线和相应配套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以适应产能迅速扩大的需求,对企业资金规模的要求也将迅速提高。
(3)虽然下游客户的信用资质较好,回款有保障,但因行业存在季节性特点和结算回款集中的特点,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的企业普遍现金流较为紧张。
因此,具备较大的资金规模和较强的融资能力是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