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化市场分析,低渗透率加新科技浪潮驱动,国建筑信息化前景广阔
对于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政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主管部门针对勘察设计行业甲级设计院将引进工作站系统作为资质评定的必要条件,同时提出了2000年“甩掉图板”的目标。这一标准要求提出后,广大设计单位纷纷响应,当时工作站的费用很高,应用软件也很不完善,但工作站在设计单位还是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设计单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成功结束了手工绘图的时代。客观地看,没有当时的政策,很难有2000年“甩掉图板”目标的如期实现。
2001年原建设部提出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据此组织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工程”,其中包含了70多个示范项目。在施工领域,很多企业受到这个项目的推动,开始了信息化工作。2007年底,原建设部在《特级施工企业资质标准》中提出了信息化标准,并作为必备条件,对于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推迟两年执行,但不限于特级企业,现在很多施工企业开始重视企业信息化,增加了投入,正在开发或准备导入信息系统。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7月2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这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中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好“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2016年9月1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质函[2016]183号)。对“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进程做出全盘规划。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建筑企业提出的发展任务
企业类型 | 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 |
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 | 1、在工程项目勘察中,推进基于BIM进行数值模拟、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研究构建支持异构数据和多种采集方式的工程勘察信息数据库,实现工程勘察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2、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及监测中,集成应用BIM、GIS、物联网等技术,对相关方案及结果进行模拟分析及可视化展示。3、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普及应用BIM进行设计方案的性能和功能模拟分析、优化、绘图、审查,以及成果交付和可视化沟通,提高设计质量。4、推广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5、研究开发基于BIM的集成设计系统及协同工作系统,实现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信息集成与共享。 |
施工企业信息化 | 1、在施工现场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广泛使用无线网络及移动终端,实现项目现场与企业管理的互联互通强化信息安全,完善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保障设施及系统稳定可靠运行。2、普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施工阶段的BIM基础应用。有条件的企业应研究BIM应用条件下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3、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金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4、推动基于移动通讯、互联网的施工阶段多参与方协同工作系统的应用,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5、开展BIM与物联网、云计算、3D等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集成应用研究,建立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施工管理模式和手段。 |
工程总承包类企业信息化 | 1、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工程的估算、报价、费用及进度管控体系。2、探索PPP等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3、研究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基于BIM的多参与方成果交付标准,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阶段的数字化交付和全生命期信息共享。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2017年4月,住建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等。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建筑企业提出的发展任务
从“九五”期间的“甩图板”工程开始,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发展,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例如,CAD等设计类软件已经被市场广泛认可和使用,计价算量软件得以普及,建筑领域招投标平台实现信息化,电子标书强化设计和造价环节信息化的应用,BIM应用逐渐被市场认可。
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建筑信息化水平还十分落后。公开资料表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08%,而发达国家则为1%,中国仅约为发达国家的1/10。可见,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建筑信息化行业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建筑信息化促进因素分析
在新科技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行业重构,建筑信息化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具体来看,其一,高清晰度测量与定位技术能提升测量精度和速度;其二,下一代BIM5D技术提供未来的设计平台;其三,数字化协同和移动技术实现从办公室人员到现场人员无纸化办公。其四,物联网和高级分析技术协助进行智能的资产管理和决策。其五,不过时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构建未来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在这五大动力的强力推动下,未来建筑的数字化设计、组织与施工是大势所趋,中国建筑信息化行业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图表:五大动力促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变革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建筑信息化低渗透率叠加新科技浪潮驱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信息化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现阶段发达国家建筑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1%,但随着新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工作效率提升,信息化投入比例将逐步提高,假设到2025年国内建筑信息化投入与发达国家目前水平相近,约为0.5%,“十三五”期间建筑行业总产值维持5%增速,随后几年增速降至2%,那么到2025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25.98万亿规模,而建筑信息化行业规模将高达1298.85亿元,建筑总产值年复合增速约为3.3%,而建筑信息化年复合增速高达25.66%,中国建筑信息化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BIM技术兴起,建筑信息化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BIM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继CAD之后建筑领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具体来说,BIM技术可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改建及拆除等各方面,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内各参与方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图表:中国建筑信息模型市场状态描述总结表
状态描述指标 | 结论 |
市场规模 | 2011年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不足5000万元,到2016年市场规模超过6亿元。 |
推广应用程度 | 经过市场调研与分析,2016年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项目比率约为30%-40%,主要推广应用于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米的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 |
所处生命周期 | 国内BIM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
技术发展程度 | 市场上的BIM软件很多,但集成化程度较低。2014-2016年,BIM专利申请数均在190项以上。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国际建筑业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约为0.03%,差距高达10倍左右。可见,我国的BIM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市场相关数据调研与分析,2016年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项目比率约为30%-40%,主要应用于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米的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与《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2020年目比率达到90%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BIM应用推广之路还任重道远。
目前,BIM、智慧工地和建筑运维系统三大新赛道中,BIM的应用发展相对领先。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一种信息建模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三维可视化,并且可叠加时间、成本等维度,对建筑进行多维度考量。BIM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贯穿规划、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分析、出图、预制、施工、运营维护、拆除或翻新等所有环节;实现不同角色人员工作协同,比如绘图员、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供应商、总承包商、施工出图、分包商、物业管理、业主/开发商等。让建筑生命周期内实现数据信息积累、共享,充分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根据住建部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应用BIM工程的数量多达1412个,同比增长了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