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外饰件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1、汽车内外饰件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链长,该产业的进步影响着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上下游行业影响深远。同时,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对拉动社会总消费水平有重要作用。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汽车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支持汽车行业由大向强转变等方面。这些政策在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零部件行业的增长。
(2)经济增长带动汽车消费增加
目前,我国每千人民用汽车保有量还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均GDP和城市化率等指标随之提高,人们的汽车消费能力和意愿随之增强,这必然会推动我国汽车消费进一步增长。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汽车行业整体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长进步。
(3)世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向我国加速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逐年提高,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局面下,国际汽车产业领先企业纷纷增加在华投资力度,自主整车企业也通过提升竞争实力抢占市场份额,这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发挥本土化优势与自主品牌紧密合作的同时,开始与国际领先的零部件供应商同台竞争。随着实力提升,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充分发挥成本优势,逐渐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才能抓住世界汽车消费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会,促进行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国际市场对我国整车及零部件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国内汽车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额为800.46亿美元,其中汽车整车出口达到75.55万辆,出口额为124.37亿美元。零部件出口(含发动机、摩托车零部件)达到619.17亿美元,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占汽车产品出口结构的比例提升至77.35%。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稳步提升,对拉动汽车零部件企业产销量,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2、汽车内外饰件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利于与国际企业竞争
我国汽车行业多品牌、多车型、小批量的特点,使得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为适应这种特点而采取多品种配套的方式以扩大产品规模,这势必限制其专业化发展能力,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而国际零部件企业由于为各国际汽车制造商全球配套,单一配套产品需求量大,使其能在某一产品方面深耕细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做大做强。这使得内资零部件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技术积累薄弱、整体研发能力较弱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大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约为1.4%,远低于外资零部件企业6.6%的平均水平。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主要依赖外资企业或进口、进而导致内资零部件企业低端产品较多、附加值较低,产品升级难度大。
(3)我国整车厂商对供应链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国内汽车整车厂商尚未把供应链体系建设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供应商的关系停留在简单的交易上,已建成的供应链体系水平与外资企业还有很大差距,采取一种产品向多家订货以及在交易过程中更换配套单位等做法,造成供应商不稳定。许多供应商很难适应整车厂的上述做法,双方很难建立互信机制,信息不透明,难以共同改善以提高供应链体系效率。
(4)成本上升可能带来的产业转移及盈利压力
近年来,我国原材料、人工、能源成本均不断上升,使得汽车零配件行业整体盈利空间受到一定影响。随着我国人口成本红利的逐步减小,在中长期,国际先进整车制造商可能将生产重心进一步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如未来我国成本长期持续上升,会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盈利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