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1、零售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促进消费升级”作为发展新动能之一。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要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要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要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压迫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商务部《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预计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接近4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2)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推动零售行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我国GDP从100,280亿元增至685,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67%,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至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9,106亿元增至300,9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57%。2000年至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0%左右,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势必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也将促进零售行业的不断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至31,195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2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从4,998元增至21,392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18%。人均工资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居民家庭的购买力,居民消费逐步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提高生活质量进行转变,促进零售行业由耐用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和高端消费的升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2010年的47.5%跃升至2015年的56.1%,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大型零售企业多设立在城镇繁华地区,且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带动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一步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拉动消费的增长,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零售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行业同质化竞争明显
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零售企业品牌化、差异化经营能力不足,零售企业以价格战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情况较为普遍,行业同质化竞争明显。另外,作为新型业态代表的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过低的产品价格吸引消费者,获取市场份额,损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零售企业利益,更不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
在经营模式方面,联营销售扣点和租赁收入依旧为百货零售行业的主要盈利手段,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商品的供应渠道和品牌的进驻,经销品牌相对较少,同一区域百货店的品牌重合度较高,产品差异化并不显著,“千店一面”让消费者的审美产生疲劳,这不仅影响整个百货零售行业的创新能力,还会损害上游企业的相关利益,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2)租赁商业物业的价格上涨,具有不稳定性
零售行业企业多通过物业租赁的方式进行网点扩张,租金成为零售企业所负担的主要成本之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保持高位,优质地段商业物业的稀缺性逐步显现,租金价格的上涨幅度普遍高于同地区普通住宅和其他地段的商业物业,零售企业取得优质商业物业的成本大幅增加,这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利润。部分经营场所的租赁到期后,有可能面临因租赁期满而不能续租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零售企业租赁商业物业经营具有不稳定性。
(3)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零售连锁企业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步伐加快,零售行业对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零售行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需要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门店商品准确、及时和安全的供应。而我国大部分零售连锁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仓储和运输能力相对不足,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难以与零售门店的扩张相匹配,从而减缓了零售连锁企业外延性扩张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