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膜行业监管体制及主要政策
1、陶瓷膜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陶瓷膜行业的管理体制是遵循市场化原则发展起来的市场调节管理机制,目前尚无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口规划指导国内陶瓷膜行业的产业发展。由于以陶瓷膜为核心的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等各级政府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
此外,陶瓷膜行业内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受到工商、税务、质监等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除行政主管部门外,陶瓷膜行业内部实行自律式管理机制。我国陶瓷膜行业的行业自律管理机构为中国膜工业协会。
2、陶瓷膜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随着国家对膜材料产业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膜材料制备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
(1)、膜材料产业相关政策:
2016年、国务院、《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二、重点任务:(五)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组建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扩大石化产业智能制造试点范围,鼓励炼化、轮胎、化肥、氯碱等行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建设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高端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成立若干新材料产业联盟,增强新材料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局分别负责)
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四、发展新材料技术: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2年、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一)节能环保产业。2、先进环保产业。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重点开发膜技术等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六)新材料产业。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陶瓷功能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2012年、科技部、《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总体思路:着力突破相关膜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推动膜材料在水资源、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等相关行业的应用,促进膜行业的发展,提升我国膜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实现我国膜领域科技发展“三个提升、一个完善”的总体目标,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贡献度,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包括:5-8种关键膜材料实现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发明专利500项以上;建成膜生产线3-6条;产业增长率30%,形成千亿产业;形成10家上市公司等。重点任务包括: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面向过程工业的特种分离膜材料;离子交换膜材料;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平台建设。
2012年、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三、发展重点。(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四、区域布局。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陶瓷基地——重点建设山东、江苏、浙江先进陶瓷基地。五、重大工程。(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工程目标:到2015年,实现水处理用膜、动力电池隔膜、氯碱离子膜、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提高自给率,满足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和卷式膜、帘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组件和膜组器,满足海水淡化与水处理需求。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201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包括:16、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26、中药制药工艺及设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制备技术及组装式生产自动化生产线;44、高温结构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51、膜材料及组件:氯碱用膜材料,无机分离催化膜材料,陶瓷分离膜材料与技术;117、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洗涤等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高浓度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石油废水处理与分质回用技术,高含盐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
2011年、工信部、《“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3、石化和化工工业。重点开发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与成套装备。5、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2011年、科技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示范重点: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重点开发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等膜材料。特种分离膜以耐溶剂分离膜和高温气体分离膜为突破口,耐溶剂分离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膜技术在水处理、钢铁、石化、环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造就一批膜材料领域的高素质研发和产业化团队,重点膜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30%以上。
2010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展目标: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重点领域:(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2)、膜分离技术应用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016年、工信部、《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三、主要任务: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以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装备为重点,结合国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重点支持钢铁行业研发换热式两段焦炉及高效、清洁全废钢电炉冶炼新工艺,有色行业研发超大容量电解槽、连续吹炼等设备与工艺,化工行业研发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新一代分离膜及膜器等新工艺及装备,水泥行业研发新型低碳、高标号熟料生产工艺,造纸行业研发高速造纸机智能化控制设备、非木浆黑液高浓度提取及蒸发工艺。
2015年、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013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二、围绕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推动形成一批水处理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通量、持久耐用的膜材料和组件,大型臭氧发生器,地下水高效除氟、砷、硫酸盐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
2012年、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并实施节水计划,加强节水管理,对生产用水进行全过程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企业应当发展串联用水系统和循环用水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再生利用。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012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7、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海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膜法、热法和耦合法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模式。关键技术: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膜法重点完善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三)环保产业重点领域。2、环保产品。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等。关键技术:膜处理技术——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2012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重点工作:(一)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大大型热法膜法海水淡化、大型海水循环冷却等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鼓励开发海水淡化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
2012年、工信部、《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一)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加快研发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奠定产品生态设计的技术基础。(二)提高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研究建立技术普及率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相衔接的促进机制,对技术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的行业,通过制修订相应的环保标准,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利用膜分离、分子蒸馏、色谱分离等现代分离提取技术,提高提取物产品质量。
2011年、工信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新型、高效、低碳的节能节水工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加快发展高端石化化工产品,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加快发展以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功能材料。
2011年、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二)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1、依托重大专项建立产业化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膜技术、新型反硝化反应器、污泥厌氧消化能源回收利用设施及设备等;研发大型臭氧发生器设备、饮用水处理用膜组件等;提高设备国产化率,降低成本,形成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