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便利商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许:受疫情影响多数行业市场低迷,便利商
北京商场客流量显著下降,百货业景气明显回落。从2003年4月20日直到“五一”期间,北京市商委的监测显示,全市10家主要大型商场销售收入降幅达60%以上,客流量降幅在70%-80%左右,流动人口较大的王府井、西单地区下降幅度达到80%-90%。国家信息中心对26个城市商场监测表明,受非典影响,统计的175个商场营业额平均增长3.57%,同比增幅出现较大回落。其中,北京10个商场上半年实现营业额39.16亿元,同比下降20%。
疫情期间,消费者光顾商超便利店频次更高,并开始尝试网上购物。(1)商超便利店逆势上扬。非典时期,经营日用品的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凭借“就近方便、物美价廉、服务多样”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根据北京市商委的统计,2003年上半年北京10家重点连锁便利企业则新开店铺260家,实现销售额9.1亿元,同比增长63%;上海上半年连锁、便利店增长30%。以连锁超市经营为主的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华联综超等2003Q2共实现46.5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共实现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14%,受疫情影响小;(2)非典期间,会员制零售店短期受益。2003年“五一”期间,武汉三大零售商业上市公司武商、中商和中百整体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整体下滑11%,其中购物中心业态额商业零售额下滑幅度超过50%。而唯一的会员制零售商麦德龙依旧景气,销售额未减反增1。首先,与一般卖场和超市相比,会员制商店更安全,因为持卡会员短期内比较稳定;其次,持卡会员消费能力较高,注意安全防护,购买量大;而且,武汉地区数十所高校和众多的工会组织都是麦德龙的会员,在非典期间采购较多物资。非典疫情期间,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场景、新方式购物,推动零售业态更迭创新。
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超市和卖场,在如今超市更加大型化及远离社区化的趋势下,距离因素加上超市巨大的面积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的消耗了购物者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只想购买少量的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来说颇有不便。而便利店的发展,多位于社区的一隅以及街角等最贴近生活的场所,有效地满足了用户需要的快捷、方便的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已经超过了260多个,主要分为四类:日资店、本土投资店、大型商超迷你店和电商转型实体店。
1、2015-2017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0.6万家
便利店最早诞生于美国,成功于日本,是大型商超发展相对成熟后,从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具有单体占地面积小、布局密度大、距离用户最近、高频消费、对于电商抗击力强等特点。因此,相比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零售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几年增长态势强劲。
便利店的发展在中国是突飞猛进的,《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7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0.6万家,CAGR为8%,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从3576元增加至4936元,CAGR为17%。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05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便利店市场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元。
目前随着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网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便利店也正成为新趋势,如淘宝会员店、便利蜂、函数空间、F5未来商店等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门店数量达到12.2万家,行业增速达到19%。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5300元人民币,较2017年同期增长约7%。
未来随着数字化及供应链等体系的完善,便利店会更加赋予消费者便捷、安全、舒适的购物体验,销售额将会进一步扩大。预测2019年中国便利店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697亿元左右。
2、加油站型便利店占到了行业总数的76.1%
目前,便利店的发展被划分成了两种类型,传统型和加油站型,传统型即位于社区或学校等客流量较大的繁华地带,加油站型是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在地域广阔且汽车普及率较高的美国,加油站型便利店占到了行业总数的76.1%。
2018年我国便利店包括加油站型在内的门店总数量达到了12.2万家,其中中石化的易捷和中石油的昆仑好客门店数量分为为27259家和19700家,位居国内便利店门店数量的前两名。
参考2003年前10名零售企业销售情况,百货销售占比高,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增速更快:(1)3家以百货店为主的销售额为803亿元,同比增长27.7%,销售额占比前100家比重为19.4%;(2)3家以超市、便利店为主的销售额为329亿元,同比增长33.5%,销售额占前100家比重为8%;(3)3家以家电专卖为主的销售额为405.7亿元,同比增长46.2%,销售额占比前100家比重9.8%;(4)1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销售额为134.4亿元,同比增长25.65%,销售额占比前100家比重3.3%。
图表:2003年零售企业销售额前十名
企业名称 | 主要业态 | 销售额(亿元) | 同比增长(% |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 百货店 | 485 | 21.89 |
大连商场集团有限公司 | 百货店 | 182 | 4218 |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 专业 | 178 | 63.29 |
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百货店 | 136 | 32.04 |
家乐福(中国分部) | 大超 | 134 | 25.65 |
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 | 超市大超便利 | 124 | 41.9 |
江苏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专业 | 121 | 43.7 |
三联商社 | 专业 | 107 | 26.63 |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 | 超市大超便利 | 103 | 20.17 |
海大润发有限公司 | 超市大超便利 | 102 | 39.28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电商交易网站会员大幅增加,网上交易额不断攀升
非典爆发使人们不愿意接受面对面的服务,而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手段受到空前的重视,电商交易网站会员大幅增加,网上交易额不断攀升。据当时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和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2003年5月28日宣布,在对超过140万家上网的中国中小企业与商人会员的抽样调查后发现,44%的会员表示,“非典”对企业的业务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而认为业务受到影响的企业中,只有48%的企业表示业务出现下降,其它的企业表示业务持平甚至上升。电子商务能有效的帮助企业克服“非典”造成的商务隔离危机,打通新的业务渠道。同时,“非典”使阿里巴巴网站各方面的业务指标一路走高,从2003年3月份开始,阿里巴巴网站每天新增供求商机数保持在9000条,4月中旬达到12000条,5月初达到15000条,比2001年和2002年长期保持的3000条增长了3至5倍。网上交易的异常火爆进一步促使阿里巴巴投资1亿元人民币,于2003年5月10日正式推出中国本土B2C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截至2003年7月4日,“淘宝”已拥有会员1.7万人,上网商品6.2万件,平均网页浏览量达30万人次,平均访问人次达2.5万人次。
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高于往年,不少超市和生鲜连锁出现果蔬销量骤增的情况,商超企业均提前做好了春节民生商品囤货计划,在门店端、物流端、外仓端等不同环节,对米面粮油、蔬果肉禽等民生商品做好了商品储备工作,供应量均为日常2-5倍。为保证疫情期间物价稳定,不少企业还启动了应急预案,积极调配人手,确保门店日常运营,严禁不良商贩在门店大肆收购商品进行倒卖。适当延长部分门店营业时间,保证供应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