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1、汽车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国家方针政策、产业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产业政策,上述政策提出:要大力推进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促进汽车消费,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等。上述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将有力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汽车及乘用车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稳定发展,2009-2016年,我国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75%,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也由2009年的20.86%迅速增至2015年的27.43%,其中作为我国汽车市场主体的乘用车市场的增长幅度更高于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长幅度,销量年均增幅为15.38%。预计在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将持续稳步发展,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升级。2009年至2016年我国汽车、乘用车、商用车产销量情况如下图:
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我国经济增长为乘用车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乘用车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国家产业及消费政策、城市化程度等多个因素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将呈现加快的趋势,乘用车已日益成为普通消费品,国内消费市场对乘用车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增加。来自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新闻稿,截至2016年底,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3.6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驾驶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驾驶人数量和刚性的消费需求为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我国汽车保有量仍然偏低,发展后劲强劲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速度快速,十余年时间里年汽车产量增加到了约2,800万辆,在规模上迅速扩张为世界第一,但是汽车消费区域的差异仍然较大,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偏低,未来5-10年预计中国汽车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总量为14,475万辆(不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05.83辆/千人,与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00辆/千人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下图为2014年全球千人汽车保有量图(数据来源于国际汽车联合会):
2014年世界千人汽车保有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际汽车联合会(OICA)
根据2015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6,273万辆(不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18.38辆/千人。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开始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而3,000-6,000美元和6,000-10,000美元是汽车拥有率上升最快的两个时期,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500美元,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汽车拥有率快速上升时期。3)二、三线城市对汽车消费的需求开始爆发2009年以来,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二、三线城市乘用车市场需求增长率高于一线城市,这表明我国汽车市场中,一线城市汽车市场逐渐饱和,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转移的速度将加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同时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随着国家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二三线城市交通环境改善、人口集中、居民收入提高,同时一线城市也逐步进入了升级换代的阶段,因此将产生巨大的汽车市场需求,引领我国汽车行业下一轮的增长。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增长阶段,市场重心从一线城市向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延伸。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00辆,与美国近800辆的保有量相差巨大,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依然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加快,中国汽车消费量将不断增长。
4)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8年至2015年,我国公路里程从127.85万公里增加至457.73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长约7.79%;其中高速公路从0.87万公里增加至12.35万公里,为汽车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公路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大完善促进了汽车的需求的上升,也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3)整车制造企业的全球采购战略也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新的机遇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本控制成为整车制造企业的主流战略,全球零部件采购成为其重要措施之一。整车制造企业推行的全球采购、集中采购策略给国内优秀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随着产品升级以及同步开发能力的提升,我国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中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4)国家关于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的政策带来的机遇
由于进口汽车“零整比”的持续居高,2014年9月,交通部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打破汽车维修配件垄断的具体方法:“打破维修配件渠道垄断,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保障所有维修企业、车主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上述指导意见对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冲击,将推动国际整车合资企业加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战略,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机遇。
2、汽车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宏观经济及汽车行业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周期性表现并不明显,但当汽车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将降慢,从而会影响上游零部件行业的增长速度放慢。同时,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的波动将影响人们对汽车消费的预期,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另外,宏观经济的波动对铝锭、碳钢(压块)等主要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和成本控制。
(2)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整体竞争能力不强
由于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投入不足,国内零部件制造企业通常无法生产高端产品或有特殊需求的产品,从而降低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此外,国内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存在规模较小、装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供的产品多集中在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不具备与整车制造企业同步开发的能力。
(3)城市汽车“双限”将对乘用车短期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
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可能面临更多诸如“限购、限行”在内的制约因素,要求汽车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兼容。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实施汽车限购,交通拥堵正成为制约我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交通拥堵负面影响日益加重,我国政府可能重新审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推出限制性措施,社会环保意识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也可能对汽车消费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