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及主要进入壁垒

阅读:

 

(一)、健身器材行业发展

(1)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相比于成熟的欧美市场,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在市场规模、消费群体成熟度及健身意识、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比为33.9%(注:调查对象为6周岁以上居民),比2007年上升了5.7个百分点。而美国运动理事会发布的《2015年版体育参与报告》显示,“2.92亿6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2.09亿参与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占比达到71.6%。我国目前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也仅拥有4套健身器材,普及率尚不足5%。

随着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居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参加体育锻炼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中国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增加至2015年134场,2015年全年参与马拉松赛事人数为150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60万人次5。2016年4月15日,发改委等24部委联合发布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也将体育健身列入“十大扩消费行动”。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020年将达到4.35亿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2)欧美健身器材市场将保持稳定,行业内整合加快

经过多年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健身市场已相对成熟,行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未来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于存量产品更新以及新技术运用、新产品研发的带来的新增需求。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健身器材、家用健身器材以及商用健身器材的销售额增长率均保持在4.5%左右,整体市场规模在2009-2014年之间复合增长率为4%。

受经济波动影响,部分产品单一、市场覆盖面较窄的国际健身器材厂家发生了亏损甚至破产,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生的行业整合包括Nautilus收购Octane、TrueFitness收购JoeEllis和Paramount、AmerSports收购Queenax以及乔山并购多家美国健身零售商等。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一般会在国内选择固定的个别几家贴牌加工厂商,因此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之间的整合也会对国内企业的贴牌加工业务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3)品牌化运营、开拓国内市场将是国内厂家的必然选择

在竞争激烈的国外代工业务与前景广阔的国内市场之间,预计更多的国内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将从纯粹的生产制造走向品牌化经营之路,这也是国内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在产业价值链中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必然选择。

国家对于打造“新国货”健身器材品牌的支持将为企业品牌化运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46号文及各地区配套的支持政策均明确提出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但是,自主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品牌运营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的支撑,也需要客户黏性和忠诚度较长时间的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落后、市场恶性竞争的存在等,将会给国内企业的品牌化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

(4)健身器材产品将更趋智能化、个性化与时尚性

随着消费水平及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者在追求健身器材产品功能性、安全性的同时,也将更加强调产品的智能化、时尚性以及自身个性化需求。

健身器材厂家需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比如通过搭载APP程序和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健身者量身定制健身计划,并监控健身动作并给出指导意见,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科学健身的需求;通过植入游戏化、社交化元素,打造健身社区平台,增强客户黏性,也将为厂家创造更多的与消费者的沟通机会。

在纯粹的贴牌加工业务中,健身器材的设计生产远离最终客户。而在发展自主品牌业务时,国内健身器材厂家就必须更多的研究、挖掘和适应最终客户的消费需求,提高设计研发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与时尚性。

(5)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打造智能化的健身器材生产制造体系

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将逐渐改变传统健身器材大批量流水线重复生产的制造模式,而转向多规格、小批量的制造模式,乃至最终实现定制化生产。

而这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逐步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用比例,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信息系统在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安排、客户需求大数据建立等业务全流程中的集合作用,实现生产制造体系的智能化。

(6)O2O模式是健身器材销售模式变革的有益尝试

从信息技术、商业零售未来发展来看,网络购物所带来的基于大数据、需求导向的突破实体空间、时间限制的新零售模式变革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来看,由于健身器材,特别是较大的有氧器械和力量器械,具有低频次购买、后期需要安装维护的特点,与服装鞋帽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线上销售的健身器材仍以低端产品为主。健身器材厂家在关注网络购物对传统线下实体门店冲击碰撞的同时,更应该利用网络购物平台与线下实体门店的融合与协同,通过O2O战略打造全渠道零售模式,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健身器材销售渠道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健身器材行业的主要壁垒

1、品牌壁垒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具有良好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的产品在市场进入、获取品牌溢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不同于一般的消费产品,健身器材产品更为突出强调产品的安全性与功能性以及后续的安装维修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具有品牌效应的健身器材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的关注。

但是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是一套系统化运营工程,需要企业在品牌推广、产品设计、质量管理、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各环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积累;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培养更需要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及时间积淀。行业新进入者需要更大投入才能创立新品牌和突破市场已有品牌形成的壁垒。

2、产品设计壁垒

对于商用健身器材的消费群体而言,产品系列与产品品类能否支撑一站式的健身器材整体解决方案是其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用健身器材的消费群体而言,在个体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下,健身器材产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是其考量的关键因素;同时,良好的产品体验是赢得消费者长期关注的关键因素;而从健身器材生产角度而言,健身器材功能、外观以及工业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性价比。

以上均需要公司具备强大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而产品设计能力需要企业建设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团队并持续投入,亦需要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销售终端对于市场需求的及时感知与反馈。行业新进入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才能具备上述能力。

3、产品认证壁垒

由于健身器材使用特殊性,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均对其生产制造执行严格的标准化及认证管理。在出口业务中,国际知名的健身器材品牌还看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等在内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否经过权威第三方机构的认证。产品认证及管理体系认证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相关认证。

4、产品供应壁垒

国内健身器材生产企业的产品供应体系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订货需求,也应具备柔性生产能力,满足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生产特点。而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供应链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跨设计、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也需要整合外部原辅材料供应商、外协厂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资源,同时还需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稳定的质量表现。

在保证产品供应链高效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在控制供应链成本和确保产品高品质之间实现平衡。产品供应链的打造需要科学规划和实践检验配合,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改进。

5、营销网络壁垒

目前我国健身器材厂商主要采取区域经销的方式开展国内业务。在一定区域内,经销商以买断方式负责产品的最终销售以及后续的安装维修服务。产品销售业绩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品牌实力以及厂商的支持力度,也取决于经销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经营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优秀的经销商队伍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的门店资源是一定的,厂商对于经销网络的有效管控以及支持也需要时间的积累。行业新进入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打造一个完善的营销网络。

6、管理能力与人才壁垒

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决定了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管理能力体现在对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业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资源的高效整合上,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试错及改进才能形成既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又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同时,国内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较快,对品牌运营、渠道开拓、产品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新进入者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标签: 健身器材行业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健身器材行业壁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