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频会议发展历程,中外对比情况

阅读:

1、国外引领,技术突破是核心驱动力

纵观视频会议行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截止目前国外厂商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通信行业本身的技术先进性、组网架构复杂性、互联互通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产业应用的低成本需求,必然导致技术突破是核心驱动力。视频会议主要经历了模拟视频会议、数字视频会议和国际统一标准的数字视频会议等阶段,我们首先对行业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渐进行视频会议的研发和商用化进程,1964年世界上最早的模拟技术可视电话picturephoneMOD-I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揭开视频会议的发展之路。由于采用黑白图像以模拟方式输送,占用很大带宽导致费用很高,因此发展缓慢。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开始实现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编码、增强、复原等技术处理;同时,语音编码技术迅速发展,64kb/sPCM语音编码的推出助力模拟系统开始逐渐转向数字系统,但由于无统一标准,厂商之间专用的编解码硬件和软件各自为营,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例如1982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代DSP芯片TMS32010及其系列产品,可以实时快速地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运算速度却比微处理器快几十倍,尤其在语言合成和编码译码器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成为主流,其传输图像占用频带较窄,质量较好,并在局部开始形成视频会议网,如日本和美国的2Mbps彩色数字视频会议系统,但视频会议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仍然未得到解决。

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套视频会议国际标准H.320获得通过,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得到解决,配合H.261视频压缩集成电路技术的开发,视频会议系统开始朝小型化发展。

2010年以来,“云计算”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也促进了视频会议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云视频会议系统开始逐步兴起,zoom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图:国际视频会议发展历程图

全球视频会议发展历程,中外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国内跟随,政策和行业应用是核心驱动力

回顾国内视频会议行业的发展历史,由于处于技术跟随状态,系统搭建成本较高,政策成为重要的驱动力,紧随其后的行业需求,共同促进视频会议逐步发展壮大,诞生了华为、中兴、科达等重要的厂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视频会议进入中国。为了响应九十年代后期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当时的邮电部采用CLI产品(字符用户界面)开始搭建基于专线网络(E1欧洲通信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并首先在中央政府和各级省、市地方政府应用。90年代末期,各地方邮电局、拥有广电、微波等线路资源的广电、铁路和电力等单位也陆续承接视频会议项目,走在信息化建设、现代化办公的前列。由于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2003年前我国视频会议系统主要以H.320为主,传输手段包括ISDN、DDN、卫星等;同时由于建设和网络费用比较昂贵,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2003年国内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助推视频会议应用进入大众市场,使大众逐渐了解这一应用,国内视频会议的发展潮来临。2006年视频会议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各大产商相继推出了高清视频解决方案。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采用了高清信号进行直播,高清成为行业发展主流趋势。

2010年以后,三网融合概念的引进及推出,三网融合后的网络实现了多网络对接,实现了网络的聚合效应,为视频会议奠定了基础。

2016年,政府重新修订《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各单位召开会议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规范会议费管理。视频会议的普及应用,可以减少政府机构的会议成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府部门应用视频会议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

图: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历程图

全球视频会议发展历程,中外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分析国内视频会议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政策和行业应用是国内视频会议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国内政策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视频传输具备相应的网络基础,在需求端,政府政务信息化进程也极大促进视频通信在国内的发展,尤其在党政、公检法司等政府市场效果明显。在行业方面,SARS促进了远程医疗的发展,另外近年来双师课堂、远程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行业也形成了良好的拉动,行业市场的横向拓展,也形成了国内视频通信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表:国内视频通信相关政策

全球视频会议发展历程,中外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标签: 视频会议发展历程中外对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