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身份认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阅读:

(一)智能身份认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庞大的人口数量及人口的高流动性促进智能身份认证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行业对快速识别判断目标人员身份、自动读写身份信息具有明确需求,尤其是金融、公安、通信、教育等领域需求更为明确。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还将推动社保(人社)、医疗与各类社会服务业等对居民身份识别认证的需求快速增长。

2、信息安全原则有利于智能身份认证行业的有序发展。

身份认证涉及隐私保护以及信息安全,无论是身份证还是生物特征认证都涉及大量用户信息,如果发生信息泄露会严重影响到公民的隐私。隐私问题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用户与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为了有效地保护隐私,保护身份证密钥体系的安全,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市场准入政策,下游客户更倾向选用资质健全、品牌效应良好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这样客观上就能够遏制行业的无序竞争,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秩序,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3、各种下游行业涌现出的新业态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推动所带来行业衍生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各类服务行业如金融、社保(人社)、医疗卫生、通信、教育等行业的体量与业务形态等也迅速增长、变化,身份认证产品在这些下游行业内客户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行业应用不断加深和拓宽,派生出许多衍生业务需求。目前,较为明确的与下游行业衍生需求相关的业务包括:金融行业的银行卡EMV迁移,公安行业的实有人口管理,社保(人社)行业的新型社保体系建设与“人证同一”认证,通信行业的业务无纸化受理。这些新型业务的高速增长,为本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关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银行卡EMV迁移将带来的新机遇。

为了解决磁条银行卡数据易丢失、卡本身易伪造的问题,国际银行卡组织Europay、MasterCard和VISA联合制定银行IC卡技术标准(EMV标准),推动各国进行“EMV迁移”,即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IC卡)技术的升级。为加快EMV迁移进程,国际银行卡组织启动“风险转移”政策,将发卡行承担银行卡欺诈风险改由发卡行、收单行中未采取EMV迁移的一方承担。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完成EMV迁移,EMV迁移使跨国银行卡犯罪集团将目标放到未进行迁移的地区,这也直接造成了近年来我国银行卡欺诈数量明显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3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EMV迁移工作,明确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其中,2011年6月底前,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邮储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

EMV迁移要求金融机构的银行卡读写装置全面更新为符合EMV标准的IC卡读写装置。与此同时,根据2011年10月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要求2013年1月1日后新领、换领、补领的居民身份证中增加指纹信息,另外考虑到过渡期内现有磁条卡可以继续使用,所以各级银行机构将会迫切需求兼具二代证、磁卡、新标准IC卡的读写以及指纹验证功能的“柜面清”终端设备。这为智能身

份认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第二,社保(人社)行业的新型社保体系建设与“人证同一”认证将助推身份识别产业的发展。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山东等省市已经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所提出的需求,社保(人社)行业除了需要用移动行业终端现场采集居民信息外,基层单位还需配备能兼容二代证、社保卡与符合EMV迁移规范的双界面银行卡的专用终端设备,每个社区还需配备自助服务查询终端。为了防止养老金、保险金冒领与医保卡冒用等问题,部分终端设备还需要具备“人证同一”认证功能或能够实施“生存认证”功能。人社行业与身份认证相关的多方位业务需求,为本行业内厂家提供了多方面的新型市场机会。

第三,公安、通信行业相关政策也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公安部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需要高效、准确采集人群信息,并对“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即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外籍人口等进行实时动态管理)。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该项全国性的实有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需要行业内厂家批量提供集身份核验(证件、指纹/脸型等)、信息采集、能与公安内网实时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与配套的前置系统平台。

在通信行业,三大运营商除了响应工信部号召正在推动手机、微博实名制之外,也开始推行业务无纸化受理项目,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降低纸张消耗与环境污染,减少排队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实力和形象。这也为行业内厂家提供了配套多证件身份认证终端与平台软件系统的商业机会。另外,卫生部2011年12月发布《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的建设。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12月公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统筹建设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居民健康卡为载体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二)智能身份认证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不同行业间标准难以融合

本行业下游应用行业广泛,而下游各行业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应用标准,如目前金融、公安、通信、社保(人社)、医疗卫生等行业应用标准均有一定差异,难以形成有效融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身份认证“一卡通”应用的发展。本行业产品的标准化与下游行业标准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本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这既需要企业对本行业技术有较高的沉淀,也需要对下游行业应用植入有深刻理解,行业标准的融合在成为行业发展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为行业内先进企业不断扩大与对手间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2、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对企业技术能力要求高

虽然对RFID技术国内许多机构一直都在研究,但是智能身份认证系统在我国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还是在2004年公安部确认二代身份证阅读机具生产厂家资质以后,行业总体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智能身份认证系统的基础技术已较为成熟,但随着智能身份认证系统的应用日趋深入与广泛,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功能被加入智能身份认证系统之中,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成熟度还有待提高,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新技术的融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提升人脸识别的精度就是目前行业内面临的技术应用难点之一。与此同时,产品系统化也需要在各类技术协调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例如超大规模系统的部署与超大规模数据量的实时处理、智能视频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各类证卡与生物识别技术结合、二代证身份认证与电子支付结合、车辆身份证系统的研发、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系统融合等等。

新技术、新识别方式应用的不成熟对行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同时也为行业内先进企业通过技术领先获得行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条件。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