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1、食用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政策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农业进行了战略规划,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引导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都对农业、种植业、食用菌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与扶持作用。
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或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等进行综合利用。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培养基的主要原料多为米糠、玉米芯等农作物下脚料,食用菌采收后剩下的培养基经加工处理后既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甚至可作为燃料,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循环经济。
因此,今后几年是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不使用化肥,生产过程标准化,所产菌菇安全、可靠,质量稳定,易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不断上升,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步向科学、营养的方向发展。食用菌因其较低的脂肪含量、丰富的营养成分,对改善饮食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近年来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容量不断增大。
(3)技术改进、工厂化比例上升
近年来,我国生产食用菌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14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729家,比2013年的750家下降了2.8%,本次下降与行业整合相关,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绝对数量相比2008年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的不断涌现带来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与提升。根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编辑部《2011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的统计,2011年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来看,生物转化率一般能达到80%左右;杂菌污染率一般控制在2%左右;单产瓶栽出菇一般为280克以上。
同时,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产量不断上升,工厂化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6.47%。
(4)公路设施及物流的完善
近年来,中国公路铺设公里数大幅增加,物流货运冷链技术不断完善,物流公司数量增加,投入运营的冷链车数量也随之上升,并且国家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政策,减免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用,使得食用菌产品扩大了运输半径,缩短了运输时间,更有利于其发展。
(5)消费升级
目前,大部分的食用菌直接作为蔬菜食用,随着对食用菌营养和健康功能的进一步认识,食用菌的深加工产品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比如饮料、调味品(如香菇方便汤料、金针菇精、蘑菇酱油等)、方便食品(蘑菇泡菜、香菇脯、冰花银耳、茯苓糕、平菇什锦菜、食用菌蜜饯等)、保健品(虫草冲剂、灰树花保健胶囊、灵芝保健酒等)、药品(云芝糖肽、香菇多糖针剂及片剂等)等。食用菌的深加工延伸了食用菌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食用菌生产的附加值,为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及潜在市场规模。
2、食用菌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管理不规范、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大多依靠农户手工操作的方式进行种植,行业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也较为盲目,生产种类集中在几个较为有限的品种,没有调控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2)缺乏权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的食用菌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食用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建设完善。
(3)科研人才不足
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产量逐年上升,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于专业科研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同时具备先进科研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科研人才不足成为妨碍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市场竞争无序
近几年,数量不断增长的食用菌工厂化产品集中上市,对市场流通体系带来了冲击和考验,此外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造成市场竞争较为无序,出现了个别品种、个别区域的供需失衡,根据《2014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2014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自2008年以来第二次出现了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