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期带动低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用防护用品需求
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5304 亿元,其中低值医用耗材占比 12.09%,体外诊断试剂占比 11.39%。 2016-2018 年,中国医用低值耗材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 20%左右,体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 18.5%左右。
日常的公共卫生建设应注意医用耗材的库存管理。 低值医用耗材由于保质期限制,不可能长时间大量囤积。本次疫情面临的基本医疗物资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临近春节工厂陆续停工,工人由于疫情交通管制৾无法时复工。建议今后的公共卫生管理应注意停工导致的物资短缺风险,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停工前,号召工厂适当补充医疗物资尤其是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库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短期带动低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用防护用品的需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会导致短期内诊疗次数急剧增加, 医疗器械中需求量和诊疗次数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低值医用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部分同时患有基础疾病或者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的治疗还需要部分高值医用耗材。 诊疗次数急剧增加也会带动医用防护用品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较强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服务,将在短期内耗用更多一次性防护用具。
一、低值医用耗材是医疗服务中的刚需,医护用品最易短缺
低值医用耗材是医疗服务中的刚需,其需求和诊疗服务次数密切相关。 常见的低值医用耗材主要包括医用卫生材料敷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医用消毒类、麻醉耗材类、手术室耗材类、医技耗材类等。医用防护用品中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也属于低值医用耗材,不过医用防护服的生产技术含量比普通的低值医用耗材高一些。低值医用耗材在各类疾病的诊疗中都被广泛使用,由于其一次性使用的特点,其需求量基本取决于发生的诊疗次数以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由于低值医用耗材花费较低,目前整体上还未受到医保控费措施的限制,其用量基本反映了临床诊疗服务的真实需求量。
常见低值医用耗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口罩、防护服等医护用品短期需求增幅要远超过诊疗服务需求增幅,易产生缺口。
由于新冠病毒传染力强,治疗过程的医务人员必须全程佩戴医用防护服,而在平时大部分疾病的诊疗无需佩戴防护服,预计本年度医用防护服全年需求增长幅度要远超诊疗服务需求全年增长幅度。至于口罩需求的增幅更是要远超诊疗服务的增幅,因为不只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需要佩戴口罩,未患病的广大普通人也急需口罩预防疾病。因此在这种传染性较强的突发疫情中,医用防护用品中需求的增幅要远超诊疗服务需求的增幅。
二、国家紧急动员生产,解决医护用品缺口,完全复工前满足日常需求
经过紧急动员生产,我国医用防护服日产能已达 50 万件,基本满足国内医疗需求。根据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 1 月 2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信息, 国内总的生产能力每天只有 3 万套。当时各企业还未大规模扩产,因此刨除掉节假日之后,全国扩产前的医用防护服产能约为每年 800 万套。根据 3 月 6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提供的信息,防护服日产量已达到 50 万件, 全国累计向湖北省调度分配防护服 530 多万件。考虑到湖北现存确诊数量于 2 月 18 日出现拐点,非湖北地区现存确诊数量于 2 月 13日出现拐点, 3 月 5 日时的疫情发展阶段应约为全过程的四分之三。根据现存确诊数量变化,预计疫情全程湖北地区防护服需求应为 600 万套左右。根据 3 月 4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提供的信息,每日协调保障湖北地区的防护服数量达到25 万件。结合防护服目前日产量 50 万件来估算,防护服产能保障湖北和非湖北地区的比例约为 1:1 左右,本次疫情中全国防护服总需求应为 1200 万套左右。 本次疫情带来的国内防护服新增需求约为去年产量的 1.5 倍左右, 而目前扩产后的日产能已达到去年的 18 倍以上,甚至可以满足部分出口需求。
经过紧急动员生产,我国普通口罩日产能已超过 1 亿只,预计未来可超过 5 亿只,基本可满足国内复工复产需求。 据工信部透露,我国扩产前口罩最大日产能约 2000 万只,医用外科口罩日产能是 220 万只,医用 N95 口罩日产能约为 6 万只。据此估算,刨除节假日后我国口罩扩产前总体年产量约为 50 亿只,其中医用外科口罩年产量约 5.5 亿只, N95 口罩年产量约 1500 万只。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截至 2 月 29 日,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 1.16亿只,其中医用 N95 口罩日产量达到 166 万只,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假设疫情在 4 月底基本消退,预计本次疫情中医护人员 N95 口罩实际耗用量将达到 9000 万只。 本次疫情用于医务人员的 N95 口罩新增耗用量约为去年中国 N95 产量的 6 倍,其中两个月高峰期的日均需求不会超过 150 万,当前扩产后的日产量已足够保障需求。 按照全国各产业劳动者数量推算,完全复工每日需求普通医用口罩约 5 亿只。假设各行各业 4 月底完全复工,去除疫情初期未被产能满足的需求量,预计本次疫情期间普通口罩实际耗用量约为 200亿只。 本次疫情期间耗用的普通口罩约为去年中国普通口罩总产量的 5 倍,考虑到目前产能还在持续扩张,预计可以在各行业完全复工前满足日常需求。
三、IVD 紧急研发和生产能力是疾病筛查的关键
体外诊断试剂( IVD) 需求量巨大,在传染病防治中作用尤其重要。 本次疫情防控中,要想确定密切接触者是否感染病毒,除了强制隔离两周等待症状,就只能进行分子层面的病毒检测了。由于新冠病毒潜伏期长,潜伏期携带者仍具有传染力,以还有大量无症状或轻症自愈患者,提早筛查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非常重要。在诊断中,也经常出现屡次检测显示阴性的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加大检测次数并综合临床表现确诊。随着新冠病毒在多个国家蔓延,入境人员筛查需求也日益增加。考虑到大规模筛查携带者和诊断过程检测多次的需要,试剂盒需求量要远超过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数量。根据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 3 月 6 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截止 3 月 5 日,全国累计供应核酸检测试剂盒 1575.5 万人份,日产量 34.16万人份,企业库存 200 万人份,完全可满足湖北省和其他地区的检测需求。 预计国内疫情全程将耗用试剂盒约 3000 万人份,按照每人份 160 元价格估算, 本次疫情新增试剂盒需求规模约 50 亿元。 估计 2019 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可达 700 亿元,本次新增需求约占全年需求的 7%左右。以上测算未包含出口需求。
新型病毒考验试剂盒研发能力,率先研制成功的公司可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截至 3月 16 日, 国家药监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19 个,其中核酸检测 11 个,抗体检测试剂 8 个。 抗体检测相较于核酸检测更为快速便捷,但是检测存在滞后性,难以检测感染病毒但还未产生足够浓度抗体这一阶段的携带者。已获批试剂盒的生产公司中, 其自身或其控股股东、重要参股股东已在 A 股上市的一共有 7 家,分别是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万孚生物、 迈克生物、阳普医疗、明德生物和丽珠集团。
图表:已获批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截至 3 月 16 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便携式医疗器械生产环节较多,需注重全产业链协调能力
红外测温仪和血氧仪等便携式医疗器械生产环节较多,需同时协调产业链上下游才能保障供应能力。 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往往伴随发烧、血样低等症状,相关指标检测仪器需求激增。红外测温仪(体温枪)由于其测温快速的特点,主要用于商场、车站、写字楼等人流密集地点的预防筛查。国家工信部于 2 月 2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红外测温仪市场缺口约6 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约 55 万台。 2019 年中国手持红外测温仪产量约 30 万台, 则本次疫情中手持式红外测温仪需求缺口约为去年产量的 183%。 值得注意的是,红外体温仪的产量不仅受生产商自身产能和人手不足的制约,还受制于上游产业链的供应缺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外芯片的缺口,国内三家红外芯片 2018 总年度出货量才约 8.7 万台, 国外进口还需半年到货。 1 月 30 日,国务院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特意发布文件,组织红外体温检测仪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就是意识到了上游产业链配套零部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