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中小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行业需求也
1、工程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我国工程设计(含工程勘察,下同)行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07年到2014年期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工程设计企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速度(除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整体宏观经济下滑,行业营业收入增速下滑,但也实现了14.8%的较高增速);2015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工程设计行业收入出现了小幅下滑。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勘察设计行业“十三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工程设计企业进行政策支撑指引,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到23.10%,2017年增长速度继续回升,达到30.2%。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增速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不断增长,从2006年的4%增长到2017年的6.9%。
(2)行业参与主体众多,且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工程设计行业市场参与主体整体呈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共有24,754家规模以上工程设计企业,相比2007年增长了74.93%。
(3)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我国工程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整体和企业规模保持总体相同的发展趋势。2017年末,工程设计企业职工人数约为428.60万人,是2007年的三倍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占全部人员的42.23%,包括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8.4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96%。
2、工程咨询行业发展现状
工程咨询行业主要是为建设项目提供前期咨询、设计、检测和项目管理等服务,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城市建设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将逐步向产业链上游的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行业传导,带动工程咨询行业市场容量的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到201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含农户)达到63.20万亿元,是2007年的5.4倍,10年间实现年均复合增长18.37%,大大促进了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
3、工程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7年的3.50万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5.62万平方公里。
新常态下,粗放式的大规模新城建设时代已经过去,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精细化的“新城市”发展阶段。未来的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城市建设增量空间向中西部地区、村镇转移,大城市的城市存量更新逐步取代增量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业务构成将从新城新区建设转移到城市更新为主。
(1)、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规划设计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平均每年增长0.84%。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城市建设增量空间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改造的需求也将带动城市建设的存量进一步增长。总体来看,预计未来城市规划市场空间巨大。
(2)、城市群及中西部的发展,拓宽规划设计市场空间
未来,随着国家加大培育和发展地区城市群的力度,将有利于本行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城市群布局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华南地区城市群,将显著提升规划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我国东部及华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未来,要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随着上述区域内城镇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小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其对于规划设计的需求也必然逐步上升,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城市群示意图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将为规划设计行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2017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0%,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中部、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只有54.9%、51.6%。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方向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资源城镇化进程加快。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域,将逐步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中西部地区将为规划设计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顺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行业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增长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规划设计行业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具体而言,纵向方面,从原来的主要面对政府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详细规划两个层面,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城市、片区、地块等更多细分的等级;横向方面,交通、给排水、海绵城市、防灾等不同专业的内容更加细化和多样。以交通为例,从原来的基础的城市道路交通扩展到整体交通体系,包括轨道交通、静态交通(停车)、区域高快速系统等等。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规划设计行业中传统的调研方式和技术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规划设计行业中,传统的调研方式和技术手段更多地强调经验和判断,在城市体规模较小时运用上述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规划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已经逐渐超出了传统技术手段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行业内企业逐步建立更系统的智慧仿真系统,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将交通通行、给排水、防灾、片区规划等涉及城市生态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分析,并建立相关模型,完成相关预测,从而能够准确地找到城市运营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规划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于2014年8月27日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行业内新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的规划设计市场空间巨大,将为行业内具备相应技术能力及经验积累的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住建部预计“十三五”期间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其拉动效应则在万亿元以上。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4)、国家推动“多规合一”政策,资质齐全、综合类的规划设计企业将迎来长足发展的契机
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2014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均明确了推进“多规合一”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多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2018年,国家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立了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的城乡规划职能、国家发改委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能等多个部委的规划职能。本次机构改革是对原有分散的规划职能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多规合一”,提升规划管理水平;是践行党中央在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对规划编制的理念、方法、规划编制体系都有着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将会涌现出大量全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业务,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例,过去所有的城市、县、镇的已建成区基本都实现了总体规划全覆盖,新的理念下,所有各级城镇均需要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仅此一项就是巨大的新增市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源、土地适宜性评价等配套专题、专项规划,以及下层次的控规、详规的重新编制均会出现大量业务增长需求。
“多规合一”工作的有效推进,对规划设计企业的行业资质、技术水平及经验积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多规合一”首先要求规划设计企业具备规划领域中较为齐全的业务资质,能够对地区规划工作提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有能力落实“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指导精神;另一方面,“多规合一”除了在业务资质上对行业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企业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融合各专业、各细分领域的实际技术能力及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在国家层面“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推动下,规划设计行业将迎来新的一轮整合与变革,部分业态较为单一、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人员储备较为薄弱的行业企业将被逐渐淘汰,而业务资质齐全、实践经验丰富及具备规模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将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