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及行业特征分析

阅读:

1、规划设计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新常态”下,规划设计行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变革的机遇。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未来要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新理念应用、精细化管理与特色塑造,需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合理布局,规划先行”,规划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1)经济、社会发展及投资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据此推测,2010年至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将不低于7.2%,仍维持较高水平。同时,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拉动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将促使我国的规划设计行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增长。

(2)我国区域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目前,国家正着力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同时,国家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2009年以来,相继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众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且在国家层面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随着上述战略规划的实施推进,将逐步催生基础设施等投资建设,将为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等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规划设计行业发展。

(3)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与城乡规划、工程设计等领域相关的法规、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动行业更好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明显提高,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4)互联网+规划,城市规划步入数字规划时代

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现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逐步取代了过去对空间改善的关注,通过对人行为的跟踪与研究进行数据抽取、分析的手段,对规划设计的整个研究方法起到了支撑和提升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据科学对于规划设计企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且差距较大。随着GIS技术、复杂计量模型、多智能体模型等新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日趋定量化、信息化、系统化。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给了模型分析更高的还原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运行的状况,发现问题,预测未来发展。

未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进一步向规划设计行业渗透,一方面为城市功能区的识别、城市用地现状分析和规划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评价等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划编制过程中现场勘测的工作量,减少了规划编制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互动机制,可以模拟不同的规划方案及其实施各阶段的居民行为响应,并以此为规划方案评价与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5)突出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新时期的规划设计工作大力宣扬自然环境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影响,突出规划设计工作中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使得人性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凸显。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NewUrbanAgenda)》,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可持续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实施,促进有规划的城市扩展、城市填充、优先重建、再生和城市地区的改造,促进整合性的城市和区域规划,支持可加速社会融合的城市规划战略的落实。《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4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6)结合当地实际,更加尊重自然和传承历史

当前,部分城市的规划及设计理念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盲目追求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未来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强规划设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相互衔接。

2、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因素

由于历史机制原因,在规划设计行业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阻碍了行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化竞争。

(2)人才因素

规划设计行业是一个技术与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对于行业企业至关重要。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高端专业人才相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仍旧紧缺。在我国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级专业人才供应更明显不足,市场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如果人才储备不能够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六)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服务业务需要结合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地理学、规划学、水文学、工程学、美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复合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及复杂性,对行业内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长足发展,上述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应用实践对行业内企业的技术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将上述多学科知识及技术运用于具体的规划设计业务中,使规划设计项目达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是行业内企业需要长期实践积累才能逐步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新进入企业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技术与服务能力,因此,技术能力的限制形成了本行业重要的进入壁垒之一。

2、人才壁垒

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规划设计技术服务能力的直观体现和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参与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与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业务相关的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须通过国家组织的严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在主管部门注册,方能按执业范围开展工作,导致业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争夺较为激烈。此外,智慧城市、BIM技术等领域,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支撑。因此,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拥有程度也是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

3、资质壁垒

我国对规划设计技术服务行业实行严格的资质管理,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申请从事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业务的企业需在例如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管理制度、办公场所、过往业绩等方面满足相应的要求,方可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才能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关工程技术服务活动。随着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相关资质标准也可能会不断提高,能否取得资质证书成为新企业进入相关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首要门槛。

3,、规划设计行业技术水平及行业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

规划设计行业的技术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解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到关注城市的质量和性能的全面探索,再到智慧城市的实践应用,规划设计行业在关注城市美观、功能与质量的基础上,也逐步更加注重城市与环境、生态、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规划设计集成了美学以及各类工程技术的综合运用。专业人员对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能力决定了规划设计的技术水平和建筑的实现。近年在我国大量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的带动下,促进了我国规划设计总体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成熟,而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建筑形式、结构体系、材料、设备的不断涌现,在给行业内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引擎。目前,行业在各类常规性规划设计项目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体上技术水平较为成熟。

此外,在规划设计技术实现方面,行业大部分企业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绘图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等设备和条件,实现项目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BIM技术、节能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也在市场竞争和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被发掘并实现。

2、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及区域性特征

(1)行业周期性

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及环境景观行业等下游行业紧密相关,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具有密切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会推动本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景气度;反之,本行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减缓。

(2)行业区域性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市场较为繁荣,因此也孕育、吸引了大量规划设计企业及专业人才。以城乡规划企业为例,截至2018年底,东部地区甲级资质企业占比超过50%;我国城乡规划企业及人才分布于东部沿海各省市,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区域,截止到2018年底,北京、广东、上海的甲级资质企业数量合计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区域特征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地域气候以及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我国各地区之间对规划设计项目的需求均有所差异,本地的规划设计企业由于更了解当地的文化风格、地区特色和客户需求,能更准确地把握当地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等市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本土化优势。此外,本行业属服务性行业,考虑到服务的及时性、便利性以及服务成本等因素,本行业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因此,客户通常倾向于选择本地企业,从而使本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随着我国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大型企业的人才储备不断增加、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许多大型企业通过增设异地分支机构、不断提高远程服务能力,延伸业务覆盖范围,打破或降低区域限制,本行业的区域性现象正在逐渐弱化。

(3)行业季节性

规划设计行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主要受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及技术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