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行业及主要进入壁垒
(一)、食用菌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分支,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及环境参数控制体系、菌种的选育和使用两个方面:
(1)生产工艺及环境参数控制体系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是在按照菇类生长需要设计的封闭式厂房中,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创造人工生态环境;利用工业化机械设备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在选料、培养基制作、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芽出、抑制、出菇等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必须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季节、栽培房结构等因素做科学调整,通过反复试验和参数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适的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中,每一种食用菌对生长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设施、设备创造出适合不同菌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栽培环境,通过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自然气候变化对菌类生长的影响,实现周年化生产。
因此,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对工艺的标准化、精细化要求较高,须长时间地不断摸索和积累,这是阻止竞争者进入的一个重要壁垒。
综合而言,工厂化种植对生产工艺和环境参数控制体现了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环境控制体系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生物转化率和杂菌污染率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巨大差距,是各个企业产品品质和利润率差距的主要原因:
①生物转化率:生物转化率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又称生物学效率或生物学转化效率,是衡量栽培技术水平的重要参数指标,不同企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的差距导致生物转化率不同,直接导致食用菌产品单产差距以及生产成本上的差距。生物转化率高的企业,其每单位栽培瓶的产品产量高,产品的单位成本就低。
②杂菌污染率:因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够精细等原因,部分企业在生产操作上时常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杂菌污染率较高,使产品单产低、质量稳定性差。污染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菌种的选育和使用
食用菌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从中经分离并筛选出纯菌种再加以改良、贮存,用于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培育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食用菌菌种的种性存在易退化的特点,菌种持续使用约4-6个月以后,一般需要重新替换,以降低菌种退化对生产带来的影响。国内外一些技术领先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可运用其先进的技术工艺,有效地延缓菌种的退化,实现长时间持续使用。菌种培育过程环节繁杂、技术要求高,是集人才、知识、技术与一体,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系统工程,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品牌壁垒
就在国内为谷贱伤农、农产品附加值低,甚至有的农产品行业萎缩等而犯难的时候,以新奇士橙、泰国香米等为例的国外著名农产品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价格较高但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可见,农产品不但可以有品牌,而且还可以创造高额的附加值。
同时,品牌壁垒是利用品牌的知名度形成对产品的保护,进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然而消费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仅凭感官很难识别其质量的好坏,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产品。
3.资金壁垒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对固定资产、自动化设备、配套设施、技术科研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公司金针菇产品为例,一个日产40吨金针菇工厂的初始投资额大约在1.4亿元~1.8亿元之间。另一方面,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产品,其较长的生长周期也相应需要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因此,没有一定的资金规模难以进入本行业。
4.专业人才储备壁垒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实际上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工厂化种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我国食用菌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大多要靠企业自身培养。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3~5年的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满足行业要求。因此,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储备的企业将难以进入本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