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及主要进入壁垒
(一)、葡萄酒行业的发展
葡萄酒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饮食习惯及消费观念等原因,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缓慢,2000年以后,我国的葡萄酒产业才取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葡萄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半汁葡萄酒全面发展时期(1978-1993)
1978-198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从5.81万千升发展到23.30万千升。这一时期是半汁葡萄酒(原汁含量在50%以下的葡萄酒)全面发展的时期,半汁葡萄酒在当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1987年的全国酿酒工作会议提出饮料酒由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的方针,为葡萄酒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②全汁葡萄酒起步时期(1994-1999)
1994年全汁葡萄酒国家标准的出台,以及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促进了市场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1996年的干红热又促进我国葡萄酒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内资葡萄酒生产企业纷纷设立,并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③葡萄酒快速发展时期(2000-2012)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标准对引导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葡萄酒因其时尚、健康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我国葡萄酒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由2003年的93家增至2012年的200家,产量从31.62万千升迅速升至138.16万千升,营业收入在近十年以16.98%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12年的438.45亿元,产品类型也更为丰富,干红、干白、桃红、冰酒、起泡酒、年份酒等相继出现。
④葡萄酒调整发展时期(2013-2015)
从2013年起,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出现变化,高档葡萄酒销售下滑较大,而且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持续性冲击加剧了葡萄酒行业的竞争,2013年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降至408.17亿元,同比下降6.91%。2014年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20.57亿元,同比上升3.04%。2015年1-6月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08.13亿元,同比增长11.77%。在这一时期,葡萄酒产品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普通佐餐酒市场逐渐启动,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都在进行渠道层级压缩、渠道利润合理化等精细化管理,以在调整发展中抢占市场份额。
(二)、葡萄酒行业进入壁垒
(1)品牌影响力限制
葡萄酒行业的竞争正从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塑造、长期的推广和维护,良好的产品品质,使消费者产生产品忠诚度。随着渠道的逐渐饱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营销费用的上升等因素,建立新品牌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加,已树立起良好品牌效应的公司将会占据行业发展的先机。因此,品牌影响力构成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
(2)营销网络壁垒
营销网络是葡萄酒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的推广载体、购买平台,是市场制胜的关键。从市场发展趋势上看,葡萄酒销售已经稳步向烟酒店、酒窖、团购和商超等渠道过渡。由于葡萄酒的营销包含品位与文化层面的内容,能够在销售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全方位的体验、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活动的生产商将会占据市场先机。因此,营销网络构成潜在进入者的重要障碍。
(3)人才与技术壁垒
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的生产虽已广泛采取机械化工艺,但是在发酵、陈酿等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酿酒师、品酒师的个人判断和感官认知。酿酒师、品酒师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理论学习。同时,葡萄酒行业的生产设备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工艺特点进行设计,即非标生产设备在企业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这需要具有丰富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技术专家完成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因此,专业人才和对于酿造技术的把握构成进入葡萄酒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4)经营资质要求
我国实行葡萄酒生产许可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葡萄酒及果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规定对申请生产葡萄酒企业的生产场所、生产设备、产品标准、检验设备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只有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并且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除此之外,在酒类销售环节,还要取得当地酒类流通管理部门颁发的酒类批发许可证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因此,是否取得葡萄酒生产、销售的相关资质是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
(5)资金实力限制
葡萄酒的生产周期长:酿酒葡萄一般栽培后2-3年开始挂果,3-4年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前较长的生长周期使得企业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投入;即使外购酿酒葡萄和葡萄原酒也需要投入较大资金。此外,由于葡萄酒工艺的特殊性,新酿造的葡萄原酒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陈酿,其品质才能够得以提升,导致葡萄酒在陈酿期间会占用较多的资金,因此,葡萄酒生产企业需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