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自行车行业主要进入壁垒
(一)公共自行车行业主要进入壁垒
1、先发壁垒
发行人目前的主要业务模式为政府投资有桩公共自行车模式,政府投资有桩公共自行车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项目,行业中的先发企业拥有较大的先占优势,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已建项目的区域独占性壁垒
对于已经建设有桩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市、县,政府一般与某家运营商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后,后续各年的运营、维护均由该企业进行实施,如无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亦不太可能引进两家以上的合作商;同时在之后改扩建时,以及现有合同到期后,出于系统兼容性、市民使用习惯、接受度等原因,政府也有较大概率与原运营
商继续合作,由此形成了这些区域的独占壁垒。
(2)管理及运营经验壁垒
由于公共自行车的采购客户通常为各地政府或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共自行车项目系民生项目,因此政府对于合作商的遴选较为谨慎,对于其经验、资质和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以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等的要求均较高。如因为运营商经验不足,而出现大规模的运营问题、运营纠纷甚至运营事故,或是因为系统不成熟、不完善导致出现故障、暂停、崩溃等情况、容易引起市民的投诉及关注,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作为采购方的各地政府较为注重供应商的项目运营经验,而行业的先行企业已在多数城市实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成功运营,形成了经验积累及示范效应,从而后续竞争者较难进入该市场,形成对市场后入者的壁垒。
(3)品牌和系统依赖壁垒
当公共自行车在一定区域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点布局和规模效应后,市民用户对公共自行车的产品和系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习惯性和依赖性。一方面,如运行情况良好,市民对其系统的功能、界面和产品的使用、骑行体验等较为熟悉,且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如先发企业在公共自行车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供了与其他交通方式、社交支付模块的互联互通等其他功能,将更加增加市民的使用意愿和方便程度,提高用户粘性。由此,周边和其他区域的政府有较大可能因为知名度、口碑等原因选择相同的公共自行车厂商,从而在区域内甚至全国形成一定的系统和品牌依赖壁垒。
(4)规模优势壁垒
公共自行车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的软硬件开发、集成、人员培训、管理等环节均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和迁移性,在一部分区域获得成功后,可以较容易的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中;此外,系统运营、项目销售等环节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现有的市场参与者能够根据以往经验不断改进业务流程,并且节约单位成本,提高利润率,从而对市场新进入者形成壁垒。
2、技术壁垒
现代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融合了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工程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体系,涉及智能一体化软件系统的开发、软硬件的集成、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应用,要求实现租还、查询、管理、结算、监控、调度等流程的智能化、全数字化管理。同时,系统还需要良好的兼容性,尽可能多地兼容市民卡、公交卡、银行卡等卡种乃至手机终端、二维码扫码等功能,以方便用户使用。这一套技术的研发、调试和后期运营管理需要核心技术人员的长期持续研发以及后期人员的维护支持。同时,由于实施地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对公共自行车产品性能及质量要求较高,要求在高温、高寒、高湿、高盐、多雷雨地区也都要稳定运行。优秀人才和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对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拟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3、资金壁垒
公共自行车项目只有达到一定的车辆规模和覆盖区域时才能显示其便捷、灵活的特点,所以在其建设初期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资金用于设备的购买和网点的建设,这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