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养老行业市场情况分析:中国“未富先老”矛盾突出,养老是最大民生所言
国内人口老龄化叠加未富先老,导致中国养老问题矛盾突出。
1、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贫困率高:据朱晓、范文婷《中国老年人收入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较高,人口规模巨大,其中有23%的老年人总收入低于1.9美元/天/人的贫困线标准,有26%老年低于国内低保线,老年人相对贫困发生率高达36~42%,绝对贫困老年人口规模高达4895万,相对贫困老年人人口规模高达7698~8959万人。
表:2014年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
女性 | 30.18 | 37.64 | 37.64 | 34.51 | 51.34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老人失能失智人群大:201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人数达4036万人,占老年人的18.3%。老年人的家庭环境不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的超过了6成。此外,民政部下属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2016)》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是老人走失的主因。
3)老龄服务供需矛盾严峻:由于国内养老机构以社会福利型的公办养老机构为主,未能充分盘活社会资金进入该产业,目前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同比增长10.6%,各类养老床位744.8万张,同比增长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0.9张,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千人的水平(资料来源:全国老龄办);另外国内养老机构普遍缺乏护理人员,且专业服务水平较低,专业护工和驻点医师的紧缺问题较大。巨大的供需矛盾下,常见各类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同时服务满意度也较低的矛盾景象。
近年来,随着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老年人群体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养老产业不断向外延伸,衍生出更多的支持产业,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由此衍生出的“智慧养老”、“医养结合”成为当下讨论热点。
2、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政策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广义的养老产业是指围绕生命存在提供服务的产业,是为了实现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而形成的种类产业集合。按照全球养老研究中心(OLDAGE)提出的概念,养老产业主要指为个体提供生命保障相关产业。养老产业不能简单归类于某一产业,而是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集合了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聚集体系。狭义的养老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于60岁以上老人,以“养老服务”为核心,围绕其“衣”、“食”、“住”、“行”、“医”而展开的主体产业和支持产业。
改革开放前,城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机关单位退休职工依靠国家和单位力量,使养老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和政府救济为“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养老产业经历恢复、改革、发展三个阶段,并逐渐呈现出新的变化。
1978-1999年是我国养老产业恢复阶段,1978年之后,国家开始统一调整恢复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措施,包括恢复养老产业的发展。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得到快速恢复,并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养老产业步入改革阶段,社会各界力量逐渐参与到养老产业建设,促进养老产业变革。2012年后,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社区养老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机构数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了859万,增长了0.6%,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另世界卫生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9月24日,国务院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放宽消费市场准入。其中养老领域,取消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鼓励公办养老机构转为公建民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养结合发展。随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放开,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门槛大幅降低,预计民办养老机构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图表:养老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形式多样
随着政策的不断鼓励,中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养老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目前来看,升级的主要方向有三点,分别是宏观机制、养老模式及养老服务方面。首先在宏观机制方面,要从偏重养老服务事业,转向偏向养老服务产业;在保障对像上,要从单纯保障城镇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向全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机构养老上,要从偏重非盈利性的养老机构,向盈利性的养老机构和非盈利性养老机构并存的方向转变等。
其次在养老模式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的发展必将在服务功能与类型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援助等各个方面。
最后在养老服务方面,实现信息化,建立统一服务信息平台,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为高龄老人、低收入失能老人,免费配置电子呼叫设备以及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等。
图表:中国养老产业转型方向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基于国际养老产业发展创新形势,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可以得到一定的借鉴。在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不足,以及东方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规模扩大,其中“多代同居”较受欢迎,例如日本的“两代居”住宅,以及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等。
在美国,向来强调个人自由,很多美国人退休以后把原来的住房卖掉,在温暖的“阳光地带”购房落户,安度晚年,使异地养老的形式也逐渐扩大。
丹麦的自助养老社区,代表老年服务业的新潮流。老年人可以选择志趣相同的老友同住一座公寓楼。这里不仅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各种服务,而且设有各种小作坊、小农场、小鱼塘等,在养老人群中广泛受到好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以上最基本、最突出的养老生存问题,其他如老人精神慰藉矛盾也相当严重,主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传统式的大家庭趋于解体,家庭规模逐步核心化,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空巢老人问题。据《2017年中国空巢老人现状报告》数据,中国“空巢老人”数量高达7000万,占到老年人口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