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及主要进入壁垒
(一)电力行业发展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各种一次能源通过发电设备转换为电能后,必须按照合理的电压等级升压输送并分级降压到用户使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作用是接受、分配、控制电能,保障用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并将电能输送到用户。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产业是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装备工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种电气设备的重任。
我国电力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电力行业投资一直存在着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配电网建设滞后于主网建设问题,其中配电网问题尤为突出,网架结构薄弱,设备陈旧,进而带来三个问题:一是供电可靠性低,没有富余容量,没有备用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较大损失;二是供电质量差,电压往往达不到要求,给用户带来损失;三是损耗大,造成大量浪费。
近年来,我国电力投资逐步向电网倾斜,电网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2012年电网投资3,661亿元;2013年电网投资达到3,856亿元,同比增长5.33%;2014年电网投资4,118亿元,同比增长6.79%;2015年电网投资4,640亿元,同比增长12.68%。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电网投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规模水平。
我国电力工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为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司主营产品中既包括智能柱上开关、环网柜等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也包括DTU、FTU、故障指示器等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公司产品既包括一次设备也包括二次设备,都属于智能配电网设备。
(二)、电力行业进入壁垒
公司所处行业是一个集电力系统、信号处理、高压电气、通信、电力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该行业面对着技术、人才、资金等形成的较高的综合行业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
智能配电网设备生产技术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制造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该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磁场分析技术、绝缘材料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的综合运用。随着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市场对配电网开关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电力系统客户要求产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产品技术性能、质量控制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本行业有较高技术壁垒。
(2)人才壁垒
智能配电网产品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要求进入者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研发人才储备,才能保证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复杂化、精密化,对管理人才尤其是生产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及时准确反馈用户的个性需求,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这些都形成了本行业的人才壁垒。
(3)资质壁垒
出于对电力和电网安全运行的考虑,国家对智能配电网设备类产品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准入制度。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必须通过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高压开关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应的产品标准通过型式试验检测并取得合格的型式试验检测报告,才能取得进入电力系统的资格,因此而形成了行业的资质壁垒。目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的检测中心有: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械工业高压输配电设备质量检测中心、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配电自动化终端产品还必须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的各项专项检测,如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终端专业检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安全实验室配电网自动系统安全防护认证检测,才能获得投标资格。
除以上产品强制性要求外,包括电力公司在内的各类电力用户对产品运行业绩有一定要求,上述要求也构成了新企业和新产品进入相关市场的壁垒。
(4)资金壁垒
电网公司设备招投标通行的质量保证金制度要求供应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证生产和销售的可持续性;同时,目前国内电力行业的设备采购、货款结算遵守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签订合同后无预付款,且质保期都在24个月以上,对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造成不利影响,对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形成资金压力。另外,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规模化生产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各类生产、检测设备,没有一定资金积累或支持的公司将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