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阅读:

1、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是行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7年,世界各国签订《京都议定书》,提出减排号召,人居环保已成为全球主流意识。随着2010年坎昆会议和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国际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生态城市”、“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已成为许多国家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景观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构建城市风貌,促进城市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态景观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深化改革的要点之一,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之中,凸显我国长期建设

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的决心。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

(3)“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生态景观建设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逐步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2010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生态景观进一步向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意识的逐步加强,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加入到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队伍中去,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国家林业局近日公布的《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0平方米;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0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0-2013各年度,全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园林绿化”的投资额分别为2,670.60亿元、1,991.94亿元、2,380.04亿元和2,234.90亿元,据此估计,“十二五”期间市政公共园林年均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在2,000.00亿元以上,市场前景良好。

(4)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为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创造巨大市场需求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0.00%,但与发达国家平均75.00%的城市化率相比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还较低,迫切需要建设大批的城市生态景观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和城市建成区将拉动大规模的生态景观建设。此外,宜居城市建设也对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带动城市园林景观的投入,因此,未来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进会一步扩大。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

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多重利好因素为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细分领域创造广阔前景

①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提出,“坚持保护优先,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强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以重要生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为突破口,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工程总投资129.39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分别投资55.85和73.54亿元,该部分投资按项目分为:湿地保护工程85.30亿元、重点湿地恢复工程13.91亿元、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5.40亿元、能力建设工程14.78亿元、湿地保护和恢复财政专项补助10亿元。

②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2013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出“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的建设目标,将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将发生重大转变,由以往的单纯追求水质保护,进而转向整体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国家已经确定了“水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目标”,包括大幅度降低进入水体的负荷,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系统完整性,饮用水安全和人体健康得到保障,完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到2050年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环境质量水平。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企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具有较高技术研发水平的企业,特别是在水环境生态治理领域已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企业来支撑。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水环境生态治理领域的市场空间将不断增大。

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环发[2012]58号),“十二五”期间,重点流域(不含太湖流域)初步确定规划水污染防治骨干工程项目江苏美尚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906,007个,估算投资3,460.43亿元。其中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与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合计为1,278个,投资额为1073.07亿元,年均为214.61亿元。其中华东地区为175.16亿元,年均为35.03亿元;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2020年(远期规划),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河网综合整治等与水环境生态治理密切相关的规划总投资金额为198.21亿元,年均为16.52亿元。

③水利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2011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未来5-10年,我国要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该文件还指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根据《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010年我国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为2,319.9亿元,据此计算,2011-202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64万亿元,投资额巨大。根据《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和2012年),在水利总投资中,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完成投资占比平均为3.04%,据此计算,2011至2020年全国水利投资中每年用于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平均将达到140.83亿元。其中,华东地区2011至2020年每年用于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平均将达到21.38亿元。

④城市居住舒适感要求增强和房地产消费升级

尽管房地产行业受到宏观调控的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将新增大量城市人口并完善原有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庞大的住房需求仍将为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活力,城市居住舒适感和房地产消费升级的要求将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水平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园林理念由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二、三线城市地产景观需求将日益加大。按照2014至2015年地产景观领域的综合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0.00%估计,2014至2015年,我国地产景观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1,986.91亿元。其中,华东地区的地产景观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695.42亿元。

根据前文测算,从建设内容角度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水生态治理相关的生态湿地开发修复与保护、水环境生态治理和水土保持3的市场规模预计为1,962.33亿元,年均为392.47亿元;从投资主体角度看,“十二五”期间,由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投资的市政公共园林市场规模预计为10,000.00亿元,年均为2,000.00亿元。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水生态治理领域市场潜力较大。

2、生态景观建设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生态景观建设行业涉及多个领域,目前,各领域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各细分领域已有的标准体系也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

生态修复与重构行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从业公司良莠不齐,缺乏相关技术标准与施工规范,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对生态修复与重构行业的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自1992年建设部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和2001年国务院召开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虽然园林景观领域行业标准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我国现有的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未能涵盖园林景观建设行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专业领域,难以真正反映行业的结构和特点,特别是在资源和生态区域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行业的发展,标准的许多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实际操作管理的需要。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工程业务拓展面临资金瓶颈

生态景观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承接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的业务规模与企业的资金实力密切相关。由于该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集中度低,行业内企业普遍规模小,融资能力弱,因此资金已成为生态景观行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

3注:水土保持工程对防治水土流失带来的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等危害有积极作用。

(3)行业内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匮乏

生态景观建设工程规模大、分布广,特别是生态修复与重构工程分布于全国各地,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差异巨大,要求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提出合理有效的生态景观建设方案。此外,生态修复与重构领域的施工技术含量高,需要企业有较高的技术研发实力,而我国从事这些领域研发的高端人才不多,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缺乏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