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网络可视化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升级应用场景广泛
网络基础设施:主要通过物理线路或天线接入到固网和移动中,获取当前络传输的所有数据包,还原数据包中明文信息,按照应用系统接口标准移交数据,为应用系统提供不受约束的运行支撑和服务;基础设施由固网流量采集汇聚与分流设备以及移动网络数据采集分析产品(2G/3G/4G)。
受益于主处理器与芯片的快速升级、异构计算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持续突破,网络可视化在诸多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打开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及下游应用的市场空间。
传统网络优化的下游应用为网络可视化最初需求,前期网络可视化产品功能以及性能不足,在海量的流量面前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瓶颈,阻碍了应用向网络内容安全、大数据运营、业务智能化升级等领域的扩展。而随着网络可视化市场上游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主处理器与芯片的升级换代和虚拟化、大数据等开源技术发展,将推动网络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图:网络可视化:技术突破推动产品性能升级、应用场景深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应用场景深化:从网络使用、内容安全到业务智能
在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网络可视化应用的发展大致经历三大阶段:1)、网络优化及运营维护;2)、信息安全;3)、大数据运营助力企业业务智能化。
图:网络可视化解决方案层次:数据提取层、数据融合计算层、数据应用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物联网的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囿于技术的不成熟,并未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下一代通信标准的建设,物联网作为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同比增长29.3%。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物联网作为通信行业新兴应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国家政策扶持,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2011-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无论是组件厂商,还是运营厂商、应用厂商,上下游的企业敏锐地感知到物联网的巨大前景。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中最贴合消费者的场景,已经成为一大批智能硬件厂商的新战场。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在内的手机厂商正在以进军电视为第一步,迈向物联网世界。
物联网作为电信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是未来通信领域最有可能开启广阔增长空间的产业之一。随着运营商将发展物联网列为未来发展战略的最高优先级,并着手开始建设全面覆盖的物联网网络,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得到了迅速的丰富,层出不穷的实际应用向展示了物联网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随着物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消费级IOT销售额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消费级IOT销售额为4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并首次超过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额。各类物联网应用场景不断细化,预计2020年全球消费级IOT销售额将达到10689亿元,届时其销售规模将达到智能手机的约2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巨头IoT生态布局
电视和手机是与物联网关系最密切的产品,手机企业做电视和电视企业做手机逻辑一样。
但是,手机企业进军电视行业,不仅仅是因为看中智能电视的发展,更是瞄准了以智能电视为核心的智能家居场景乃至整个物联网的未来前景。如今,国产手机企业前四强的华为、OPPO、vivo和小米正在通过“家庭”这一场景进行物联网布局。
物联网行业发展难点分析
手机企业、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都对物联网这个风口势在必得,这也带来了一大行业难题,在复杂的利益争夺下,难以实现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由于技术不断更迭和完善,物联网行业本身便难以很快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企业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硬件、软件才不会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从国际竞争来看,若是苹果、微软、谷歌等企业统一了行业标准,并申请为国际标准,中国的企业再进入海外市场就会比较被动。
当下,除了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推动,各大手机厂商在生态开放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在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纯技术来说,整个技术方案要进行迭代,让它更加轻量化,适配更多厂商,整个标准协议是需要有一个迭代,但是到某一个阶段标准就会接近于稳定,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让更多厂商加入进来,让设备、应用量提升,控制越来越多的设备
网络可视化第一阶段的应用集中在网络使用分析:出于网络管理和维护的目的,利用流量采集和DPI技术,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和定位网络故障点、性能瓶颈等;主要应用领域在企业市场和运营商市场。当前移动用户数量的剧增,业务种类复杂多样和灵活多变以及各运营商网络之间互连互通,使得移动通信网络在规模上、结构上不断地向多协议功能、多层面平台演进,随着通信市场竞争加剧,广大用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和业务需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