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1、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一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争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即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案与措施,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在我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大前提下,发展兽用疫苗行业对于提高大规模大范围养殖群的防疫免疫能力,降低防疫免疫成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行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政府对动物疫病的重视,保障了兽用疫苗市场的发展
国家对动物疫病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4个分中心为主体
的国家级动物疫病防控管理和技术支持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不仅强化了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强制性,还在制度上明确了“官方兽医”具体实施细则,这必将大幅提升未来兽用疫苗的市场规模。
2012年5月由国务院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强调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该文件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将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国情,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等四项基本原则;力争
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
(3)广阔的市场是兽用疫苗持续增长的动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成为畜牧业大国,畜禽产量居世界前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每年新增肉类的80%来自中国。《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中明确指出要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其中从加大生产投入、加强市场调控和加强疫病防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畜牧业健康发展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迫切需要,将进一步为兽用疫苗行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4)畜禽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
过去我国畜禽养殖较为分散,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模式转变。在规模化养殖的模式下,虽然养殖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其衍生而来的畜群密度增大、流动频繁,客观上增加了动物传染病流行的风险。
疫病一旦发生极易传染,将造成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产能力下降,为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比如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大规模爆发时,大量养殖企业和从业者亏损。疾病的控制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兽用疫苗预防接种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成为当前规模化养殖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可以预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将对防疫免疫提出更高要求,其快速发展将大大促进兽用疫苗行业的发展,是推动动物疫苗需求增长和产品升级的重要因素。
(5)严格的行业监管为兽用疫苗行业提供了健康的环境
2004年公布的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对我国兽药市场的监管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06年全国强制实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度》,通过加强对兽药法规的监管,逐步遏制和消除了过去兽药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无序竞争和违规问题。《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兽药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障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兽药产品。目前市场上包括兽用疫苗在内的兽药产品均需按照国家质量标准生产。严格的行业监管,为兽用疫苗在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了健康的环境。
2、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内企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兽用疫苗产品的研发水平相对落后,创新能力较弱。研究开发的新疫苗大多为仿制品或者工艺改进产品,技术含量低,很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兽用疫苗新产品的研发多数是兽用疫苗企业通过与国内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而成。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国内兽用疫苗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少,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2)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兽用生物制品产品技术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但近来监督抽检结果仍有不合格现象。另外,由于假劣疫苗的存在,将影响行业整体信誉和新产品的推广,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