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应用产业链分析:北斗卫星应用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阅读:

我国连续出台多项行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国产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从事遥感的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员工数量从数十人向百人再向千人级增长,人员结构从以定制为主向研发、定制和服务并重调整,业务范围从少数部委或中心城市向全国扩展。但是与美、欧等传统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未来随着国家行业法律法规政策的持续完善,卫星应用产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产业链区分,卫星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数据处理、卫星数据应用。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市场研究中心

(1)上游行业概述

卫星制造与发射是获取空间信息的根源,而空间信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日益激烈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引导下,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快速发展,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发射了近30颗商业遥感卫星。尽管如此,我国受敏感器件自主工艺水平、贸易禁运等因素影响,遥感卫星整体水平及技术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我国民用遥感影像分辨率最高可达0.5米,美国已达0.25米;我国在轨遥感卫星设计寿命约5-8年,美国已达到10-12年。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共有35颗卫星在轨运行,2018年底已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预计2020年全球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定位精度为2.5米至5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20纳秒,随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使用,北斗还可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服务。届时,北斗三号系统在性能指标上将赶上或超过GPS、伽利略系统以及格洛纳斯系统。

卫星制造与发射领域竞争格局及主要竞争者

(2)中游行业概述

卫星数据处理技术是卫星应用行业的制高点,是卫星数据应用向精准化、智能化、便捷化、大众化方向转变的基础,是推广卫星行业示范应用及数据分析服务的驱动力,是卫星应用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由于我国卫星影像质量和定位精度相比于欧美有一定差距,就需要靠处理技术或算法去弥补,这使得我国的处理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技术或算法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卫星系统各成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开始把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一体化大众服务作为下一个竞争热点。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将研究构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的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能同时提供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服务,实现天基信息全天时、全天候、全地域服务。这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大的产业价值。

遥感卫星数据处理领域的竞争格局及主要竞争者

(3)下游行业概述

卫星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卫星数据行业应用范围及数据分析服务水平,促进卫星数据应用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卫星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气象、海洋、水利等20多个政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行业应用示范,用于支撑政府精细化监管与科学决策。

以遥感、导航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已经逐步成为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陆续发布多项卫星应用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卫星应用,创新“卫星+”应用模式,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

随着卫星行业示范应用的快速推广,又衍生出卫星应用服务新业态,即依靠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对卫星数据进行提取、加工、解译处理,为用户提供监测分析服务或信息挖掘服务等,如大气污染监测服务、黑臭水体监测服务、精准农业服务等。

近年来,在云计算技术及设施逐步成熟的背景下,卫星应用产业在已有销售推广装备、软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也逐步在形成基于云计算的卫星应用服务新模式。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移动物联网建设。在此过程中,北斗作为时间和空间信息感知采集的关键技术,已在智能交通、物流跟踪、智慧市政等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G时代的到来,也进一步促进北斗增值服务的应用普及和多样化发展。在我国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不断提升的趋势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规划引导下,预计到2020年,北斗应用在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主要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图表:中国卫星应用产业重点规划梳理

中国卫星应用产业链分析:北斗卫星应用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