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形势分析:产业结构及区域调整

阅读:

1、产业结构更呈现服务业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特征

产业结构服务业化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资源配置将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转换,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持续提升。而从消费结构的演进规律来看,随着居民衣食住行等必需品消费需求的满足,精神享受型的、发展型的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而这类需求的满足恰恰依赖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目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并且从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也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无论是服务业占比还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将超过50%。

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将会出现的又一重大趋势就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将重点推进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大领域的试点。《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到2020年实现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使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具有广阔的投资空间。

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未来五年的GDP增长率约为7.5%,要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就要保持年均22%的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有哪个行业可以实现3倍于GDP的增长,恐怕也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2、中西部领跑四大地区增长

从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来看,十二五期间,西部增速最高,中部次之并高于东部,东北则呈现出“塌陷”式增长。这种格局将延续至十三五。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东部步入工业化后期,中西部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

二是中西部人均收入较低,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三是东北“塌陷”源于制度扭曲、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及人口净流出等多方面不利影响。

3、国企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的阶段特征,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结构优化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长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给。

当前国际国内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支撑动力依然不足,经济企稳趋好的可持续性不强,持续惯性回落的风险仍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任重道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机制、新动能。在改革开放带来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调整期,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增发货币、降息降准、增加公共投资,但传统增长动力正在衰退,需求侧调控政策的效应不断递减,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拉动经济的旧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有国际因素、周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给侧的最大问题,正是制度供给不足,束缚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动力,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为了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改革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结构性改革是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但其远期的目标则应是按目标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任务要避免行政化、部门化、碎片化的倾向,坚持依靠市场、靠创新、靠竞争的力量。

另一方面,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决不能放松,如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必须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垄断,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界定中央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打通“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等。这类目标导向的改革必须尽快取得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4、直接融资大发展,金融和实体有望形成良性互动

十三五期间将是金融深化加快推进的时期,我们一直追求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可能在“十三五”实现。经济和金融应该是一体两翼、密不可分。我们都希望通过金融深化使得金融对经济有更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我们发现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屡屡遭到金融泡沫破灭的冲击。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发展金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安全。

在这个背景下,“十三五”期间三个方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战略方针不会变,现在是大国经济、小国金融,“十三五”期间应该是大国经济匹配大国金融。

二是以证券法修改为标志,一方面简政放权,另一方面要把监管的漏洞堵上。伴随着证券法的修改,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会建立。我们希望看到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种沿着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场外市场——新三版、中小板和创业板以及沪深主板的正金字塔状,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现实情况却更类似一种倒金字塔状。如果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以建立起来,作为一个结果,直接融资比重毫无疑问会大幅度提高。2015年以来,直接投资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只占15%,我们认为未来会提高到30%,甚至会更高。

三是居民家庭的财富越来越转向股权投资。居民的储蓄主要用于投资金融资产,伴随着中国证券化率的提升,中国的股市和经济将形成良性互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周期,中国股市将再起牛市。

5、人民币国际化和走出去良性互动

近年来,人民币在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而2017年正是十三五的开启之年,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要在2016年推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2017年“有很大的几率实现”。因此,人民币距离可自由使用货币已经越来越近。

标签: 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