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输液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阅读:

1)医药输液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医药市场整体容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医药市场容量持续增长。2006年至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从9,843亿元上升至31,66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16%;人均卫生费用从748.8元上升至2,326.8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58%。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将继续整体保持较高速增长。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卫生意识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上年增长0.6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

剧将进一步带动药品消费增长。

医药市场容量的持续增长是大输液行业整体增长的前提和保证。

(2)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完善将提升大输液市场需求

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随之逐步完善。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国发[2009]12号)、《“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办发〔2014〕24号),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逐年提高,2011年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2012年以后稳定在95%左右。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1年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014年达到320元,2015年进一步提高至每人每年360元。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同样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70%左右,2015年预计将达到75%。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我国医药市场整体容量持续增长。

2009年开始,我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2009]78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绝大多数大输液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正式实施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扩大药品市场容量,并对大输液行业市场容量起到提升作用。

(3)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有利于大输液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

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开展实施,由于“安徽模式”具有“单一货源承诺”等特点,将促进中标企业在中标区域内的销量实现大幅提升,同时将促使中标后的竞争简单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具备规模及成本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中标并实现销量大幅度增长。而对于规模较小、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企业,其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越来越多的产能落后企业将退出市场,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加速提升。

伴随上述政策法规的实施,大输液行业下一步规划重点在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技术领先产品的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展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扩大大输液软袋替换塑瓶的使用范围,为有规模、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4)新产业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

2011年1月27日,新版GMP正式发布。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设备、产品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短期看,该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会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的成本;而长期看,新版GMP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医药工业的整体生产管理水平,淘汰行业内落后生产力。

2010年10月9日,由工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将推动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基本药物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56号),开始推广安徽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鼓励“单一货源承诺”的采购方式。上述采购机制,将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产能规模、供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大输液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2)医药输液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大输液生产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大输液行业起步晚,整体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

(1)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能力较弱,大部分生产企业以玻璃瓶大输液和塑料瓶大输液为主;

(2)产品线相对单一,产品研发能力较差,多数企业以生产基础性大输液为主,营养性大输液和治疗性大输液较少;

(3)主要生产设备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在设备运行、调试方面缺乏有力的配套技术支持,由于设备运行和人力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停机和渗漏等问题普遍存在。

(2)药包材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大输液企业对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普遍不足,输液膜严重依赖进口。国内已实现量产的输液膜生产企业不足10家,国内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企业普遍从美国、德国等国进口输液膜,口管、组合盖等同样部分依赖进口。药包材依赖进口,一方面造成非PVC软袋大输液产品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限制其全面替代玻璃瓶大输液和塑料瓶大输液;另一方面,国内大输液生产企业对药包材相关的研发能力较弱,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3)现有药品集中招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2009至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各省市陆续执行,不同省份在执行时间、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给市场推广带来不确定性和一定障碍。

2011年开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开展,“价低者得”的“安徽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企业盲目进行价格竞争忽视产品质量带来的行业无序竞争的情况,从而可能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一定负面不利影响,未来不排除政策上进行微调的可能性。

(4)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大输液用量的增长起到负面作用

2010年10月开始,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抗菌药物整治工作的方案及意见,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2011年,整改工作通过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各省级行政单位检查指导以及卫生部督导抽查等方式开展,在全国范围作用显著,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量明显下降。大输液产品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静脉给药的载体,将各种适宜静脉给药的药品品种通过输液方式注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对大输液用量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签:

相关阅读